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 “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其次为四御,再次则为众天神。其他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风、雨、雷、电、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玄天上帝人格化定型及缘由

武当山,这座旷世神秘的道教仙山,曾经有过大山深处的静谧,也有过都市般的喧闹;它的胸怀有海洋般的广袤,性格若山涧溪水般的柔情;它吸日月之精,与天地通灵,融于社会世俗,溶于自然人文,吸纳民间诸神灵气,其中玄天上帝就是最早在这座圣山中被吸纳而修道成仙的。由于它属北方水神,又具有多种神性,到南方“火山”来修道,恰是“水火相济、万物平衡”·能福祉黎民,使天下太平。因此,古人认为武当山“非玄武而不足以当之”于是,玄武便成了这个神仙队伍中的主人。今天几乎无人不晓这位主神在武当道教中演绎了一场由动物而蜕变成神仙的艰难历程。大家知道这位“玄天上帝”是由龟蛇合体的普通动物通过图腾崇拜到灵异动物,又升迁为天上的星宿后晋级为神仙的。它在不同时代的故事中得到了新一轮的神话,继而又进一步得到了不同的封号,即大将、将军、神将、真君、天尊、上帝等不同称谓的升华,就这样它不知不知不觉地走过了几千年。然而,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人格化问题还仍然处在一个探究、讨论的过程,似乎给人们留下的还是个待定的概念。学术界学者普遍认为:玄天上帝最早是在北宋时期才人格化。其实,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实物例证表明,玄武自从被奉为天神以后就已经被人格化,其人格化形象在唐代已基本定型。

如何判定人格化问题呢?关键就是要解决人格化的概念问题。其实概念就是人们经过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所形成的一种东西,它随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变化,如果标准不明,概念就一定会出偏差,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解决它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格化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拟人化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文学作品上“拟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事物人格化。”那么很明显,只要它采取了拟人的方式来刻画某一事物,使其具有人的行为、动作和情感,就应该是人格化。古人往往用拟人观的方法多对喜爱的事务进行颂扬,即“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于外界事务上使之人格化的观点。如原始社会的人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或精灵化,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这种拟人化或假象会不断地发酵,人们在生活中又不停地丰富想象,通过民众不断地完善、精炼,让故事更加完美。玄武神正是这一时期被人格化的。显然我们应该以拟人的观点,来衡量、确定人格化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例证加以证明。

玄天上帝的升华历程,首先是由动物升级到人,然后又由人提升到神的过程。其实人与神化的人和动物经过拟人化后的神,两种“神话”以拟人的形式出现是很难区分彼此,升格后很难准确地说出(他)它是人还是神,因为人们对美好的愿望或者是彰显正能量,在塑造中总是去“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方式来刻画某一事物,这样才容易让大众所接受。动物的拟人化也不列外,仍然采用拟人化的方式,将其思想和情感赋予它,把各种美好的愿望充分地展示,让人们去感化、去领悟。所以,两种神化,其目的和愿望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民接受、认可这个新生事物,当人们接受了拟人化的传神故事,就达到了民间作者(口碑)传播刻画的目的。从而也起到了在民众中的教育和在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满足了人民的心里需求。于是人们就会重新审视这个故事的精炼程度,力求臻于完美,当故事成熟传播后,人们并不会刻意地追求它的来源,更多地是对故事中主人翁精神的传承和敬崇。

下面我们用两种特殊的例子,对拟人化的人与神的升华过程进行一次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

我们熟知的关羽,是由人通过“拟人化”后升为神仙  的。他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是一位普通的凡人,由于他为人忠义耿直、武艺超群,所以一直以来是民间崇祀的对象。他生前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军事家,曹操将其封为“汉寿亭侯”。死后倍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后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jia)蓝菩萨,统治者又崇为“武圣”。宋代,关羽已走过了 800多年,宋徽宗又将其连升三级,即“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或“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又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道教还将其灵位供奉在殿堂内,这位死了1000多年的三国名将的封谥,由侯、公、真君、王,至此又登基“帝”位。清代加封达到极盛,清光绪皇帝对关羽的封号加至26个字,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人们几乎不会想到,千余年后,他不仅走上了神坛,而且集神教、儒教、道教和佛教于一身的尊位。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朝鲜、美国、泰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也很信仰。如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对关羽的评价:“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可见,古今人们对他这位“神”的认知度是可想而之的,今天人们对他的尊敬度几乎溢满全球。回过头来看,关羽是人还是神呢?特别是神话成“三界伏魔大帝”等封号后,更让人难于分辨。很显然,神话的关羽是人以神的形式拟人化,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人格化的神了。

那么玄天上帝刚好与其相反,是从一个普通的动物升至到一位大神、主神,又为历代百姓所景仰。关于他的故事,历代学者多有总结,记述者颇多。如《楚辞·远游》、《淮南子·天文》、《史记·天官书》、《文选》卷15张衡《思玄赋》、《重修纬书集成》卷2《尚书考灵曜》、《重修纬书集成》卷3《诗含神雾》、卷6《河图帝览嬉》、卷6《河图》、《酉阳杂徂·续集》卷3、《古树图书集成·神异典》卷17引五代于逖《灵应录》、《事务纪原》卷2、卷7、《云麓漫钞》卷9、《文献通考·郊社考》23、《夷坚支志》景卷3、卷2、卷9、《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216引《朱子语类》、《续文献通考·群祀考》3、《集说诠真》、《明史·礼志四》《月令广义·三月令》、《集说诠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玄天上帝”、《历代神仙通鉴》卷4、《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存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48引《贤奕》、卷50引《汝州志》、《铸鼎余闻》卷1、《鬼神信念的三个来源》、许道龄《玄武之起源及其蜕变考》、《中国民间诸神》⑷等等不一一赘述。

我们根据历代有关对玄武的功能、封号等记述,大致集中,作以下列排序:

西周至战国:图腾直接晋升为天神

    动物—-玄武—-天神;

    玄武—-二十八星宿;

西汉时期:变化莫测的神

        其神—-星辰,其兽—-玄武,其帝—-颛顼;

        玄武—-北方神—-黑帝;

        玄武—-四方神—-圣人—-北帝;

    东汉时期:既可变化莫测,又是具象化的神

        玄武—-黑帝之精、北方黑帝;

        其体—-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

        龟蛇合体玄武水神龟蛇二将(两个将军);

    六朝:更具像人格化

        玄武将军

    唐代:人格化神至具象人格化

        玄武有专祠(玄武观)、玄武庙等等;

        玄武—-星君—-大将—-将军—-天尊—-神将等;

根据文献所记述玄武的来源与时间,我们将有关内容分别归纳、总结一下。从西周至战国时期,秦国崇祀二十八宿,楚国崇奉玄武为天神。“玄武”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公元前343-278)的《远游》中。原文:“时嗳曃其曭莽兮,招玄武而奔属。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毂。”文中大意是说:在那个时候啊,天时昏暗,它是那样的无光啊,招北方玄武来奔走联络,其后有文昌六星使它们掌管行程啊,还选派了众位神仙,并车前来,一路同行。我们根据《远游》的内容来推断,此时玄武已经被列为神仙(天神)班列了。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作《天文训》说“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兽玄武”西汉中叶以前,民间已信仰玄武(当时也有人以为龟蛇)。《山海经》记:“大荒中有圣人焉,履龟蛇,北帝于传。”尽管它没有记载“履龟蛇” 这个“圣人”的形像,而与龟蛇(玄武)为一体出现,与后来戎装玄武(履龟蛇)的形象非常一致,其“圣人”当为人格化(玄武神)之形象无疑。《山海经》古人认为它是中国先秦古籍,而现代中国学者一般人认为它成书不是一个时代,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我们姑且认为它的下限就是西汉,那么它有关玄武之说也十分清楚。自西汉以来,玄武的形象已走过2000年仍然没有改变,其戎装武像,一直是“荡魔天尊”、“履龟蛇”的形象。全国出现有很多的奉祀玄武的活动和对玄武的封号,以及人格化的记述等。那么它是如何从动物慢慢走到了神的位置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其最终达到了位尊无极的显赫地位呢?东汉后期,玄武地位逐步上升,其人的形象有明显表述,《重修纬书集成·河图》中称其为黑帝之精,将玄武视为“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据武当文化研究员陶真典先生认为“西晋时已经有庙宇奉祀玄武”他依据《玄天上帝启圣录》记载:“梓州梓潼山上清紫极观,是西晋叶华真人修炼遇太上老君来教静乐国太子金阙先生成道之处。静乐国太子金阙先生者,即真武是也。观内有北极紫微殿,是叶华真人升天时,亲于真武化缘建造。”陶教授认为“西晋(266-316)已有奉祀真武神的庙宇……据宋代集疏的《真武经·跋》中称:这部经书是汉代天师(张道陵)亲遇太上老君,下授经籍之本,于是‘玄帝事迹遍闻于世’”玄武起初的形象为“挂带而衣袍,或穿靴而跣足,常披绀(gan)发,每仗神锋……”他的观点不无道理,因为经书的传承是代代相传,既是有部分改动,且主体不可能改变,所以可信度较高。穿靴的形象,可能是武像,即“荡魔天尊”扫妖时代的面貌,成帝后玄武基本没有穿靴,其人格化的形象与之差异不大。故,武当山流传下来的匾额有“金阙化身”“荡魔天尊”“玄天上帝”等称号。另据广东博物馆肖海明研究员在《试论龟蛇向真武神的图像转变》中描述在北齐墓葬中的玄武形象:1986年在山东临朐县发掘的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墓葬,玄武彩绘壁画位于墓室北壁。图中龟蛇纠缠,龟首上仰回视,与蛇首相对。龟背上有一人物,头戴一冠,手执一剑,瞠目张口,神态威猛。玄武前后各有一位面目狰狞、一蛇绕身的侍者(附图片一

图一:北魏玄武石刻.

……许多研究者认为龟蛇上的这些人物是仙人,护送墓主人升天的。《真武:完美的战神》一文中说,这些人物的身份还不清楚,也许是描绘了强有力的真武神早期的人格化形象。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值得重视。这些人物也许就是玄武向以后的真武大帝发展的重要一环,这些人物就是早期人格化的玄武神。”无独有偶,现代考古发现一汉代墓阙中有一早期玄武像,雕刻于建筑的两斗拱间的垫拱板上,一男子侧卧在玄武身上,右手托头部,左手握剑,袖口上卷,汉代服饰,领口为道士领。有人以为其像的取名,从“高祖斩蛇”的故事(见附图二)

 

 

图二:汉画像石玄武人物

 

该画像石的人物应该是早期玄武人格化的形象,与山东北齐壁画玄武的区别为站、卧,但后者配有宝剑。玄武信奉不仅表现在墓葬建筑上的壁画或雕刻上,而且在古代花泉上也有出现。在收藏的一枚花泉上,古人将玄武的职能、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泉的上端为北斗七星座,星座下书“福神”二字,泉下端为玄武交媾状,泉左边一武将,身着竖纹铠甲,头扎巾,双肩饰披风,挽结于胸,双手握剑,圆目凝视;右边一从将,手持宝剑,面向武将,低头鞠躬,圆目窄面,满腮胡须,两将均为汉代装束(见附图三)

一说:唐代,一说:北宋。

 

另有两枚古泉,一则与之雷同,但仅有北斗七星和玄武图案。另一枚古货泉(布币)上饰一变形北斗七星,下饰玄武、双剑(见附图四)

图四:高5.2,厚0.3毫米。战国 平首布(古币)(货布)上的玄武、七星、宝剑图。

 

关于玄武人格化出现在汉代还有一例,即“四灵花泉”(

附图五)。

图五:人格化早期玄武

上面阳铸龙、虎、朱雀、玄武,其中玄武背上坐有一位双脚盘腿人物,左手放于腿部,右手托住蛇的头部,龟蛇相对,双双圆目含情,尾部相交,龟微微向后用力,正在呼蛇来亲昵,其形态生动,形象表现的十分亲密。汉代多次出现人格化具象,它不是偶然,应该说与长期的神话是密不可分的。从上述大量的例证,我们不难看出玄武人格化的时间由来已久矣。

那么玄武为什么会从一个普通动物,一跃升级成为神仙的呢?窃以为下列原因促使玄武加速升级的。

一、古人将玄武誉为星宿,视为掌管人间的寿天、爵禄等重要功能,是其加速升华的主要原因。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所载,常用有四方二十八星宿。《史记》将此二十八宿分成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玄武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北方玄武的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他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帝王与宫廷官员的重视。晋代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三国时期平原人)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增福,因此,被崇为司命之神。古代有大、小司命之说,大司命是主宰世人寿天生死的人,小司命是主宰子嗣生育和儿童命运的女神。崇信南斗,实际上就是人们敬畏这位大司命,他君临人间,掌管寿天,黎民百姓也自然希望能长命百岁,希望能得到玄武神的保佑,与之能亲近,则可使全家幸福安康,达到延年益寿。故此,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去五体投地的崇敬这位北方玄武之神——南斗星宿。于是在晚唐杜光庭(850-933)编辑的道经《太上黄箓斋仪》卷44称:“仰谢……玄武北斗,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君……”。把南斗云星称玄武北斗,依序排列为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君,显然把天上的七颗星变成了七个星君,实际上它已经就是七位已经人格化的神仙。汉代成书的《淮南子》在“天文”中将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也就是说玄武是辅佐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皇帝的大臣。它以神的形象出现是晨星(星神),以动物身份出现为玄武,以人的身份出现为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皇帝,同时还是辅佐玄冥的一位武神。另外,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史记·天官书》曰:随北端兑。注:索隐曰:兑,作锐;又《说文》兑,说也;又《易·兑卦》:兑,享,利贞;又见《荀子·议兵篇》曰:仁人之兵兑,则若莫邪之利锋。注:兑,聚也,与队同。”从古人释义看它有多种解释,那么“夹”字在此不应读jia,应读ga,即低凹之义。“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可以理解为面部低陷,头向北端,由此我们分析,此说是依据神话故事中“管辂对颜超出计”一节内容而来,大意是:求南斗长寿的故事中南斗的坐向,即坐南面北。道教认为此为尊位,所以建筑座向多半按此向,后天八卦定位的方位也是按此位而定。其深目、厚耳,也可以理解为面部狭长,眼睛敏锐。其实我们不必过多地去探究“训古”之义,但有理由认定它已是人格化的神了。同样《天官书》也记载“北宫黑帝,其称玄武者也。或即汉高祖所始祀者也。粤人祀赤帝并祀黑帝,盖以黑帝位居北极,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於北极,北极为源而南溟为委,祀赤帝者以其治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玄武被崇为黑帝后,全国有很多地区为其建庙奉祀。晋时,张骏(308-347)于姑臧城南筑城,造谦光殿,殿的四面又各建一殿,北面的殿名为玄武黑殿。唐帝王有祭祀玄武的例证很多,如萧嵩等编撰《大唐开元礼》记载了祭祀玄武的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嗣天子某,谨遣具位臣姓名,敢诏告于玄武之神。惟神诞禀辰精,长滋介族,先知称贵,诚行攸底。伊此丰年,有凭宜庆。”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封玄武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武则天(684-704)时赠为“武当山传道灵应真君”。唐代还建了不少供奉北帝和四圣的神殿。另外,杨立志教授在《武当道教史略》中记述:“唐长安不仅有玄武观,而且东都也有玄武祠,宋代宋敏(1019—1079)求撰《河南志载》:洛阳玄武神祠,景德三年(公元1006)知河南府边言宫苑有玄武神,京邑人崇祀已久灵异之迹,著以传闻,……所以,我们相信该祠是唐皇室所建”。另据正史《唐六典》记:紫宸殿,“殿之北曰玄武门”。原注曰:“其内又有玄武观”此外,其它地方也另有玄武庙 、玄武观等以玄武为名的建筑物。武当山从古至今,一直为玄武设置有专门殿宇——玄帝殿,恰与古之名称相呼应。

上述例证,足以说明自汉以来,官府和民间都信奉玄武,尤其到了唐代其地位已经很高了,在宫廷内外享有盛誉。余以为建殿、祀神,绝不会专门为一个动物或图腾来建庙宇,既然称帝,就应该是人格化的形象供人们所瞻仰,它既然已将其神话,就应该是神话后的面貌出现,它才能让平民们所接受,所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信任、威严、礼仪、肃穆、神圣、仰慕、敬畏等形象,绝不可能去礼拜一个没有被神化具象的动物,有庙即有神,人们只有对庄严的“神”才有拜祭之理。反过来说,庙宇内供奉某一动物作为神祀,人们若去对一个动物来跪拜,其不是亵渎了众神的威严与神灵吗?另外,肖海明先生在《试论龟蛇向真武神的图像转变》中记述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编号P·2683的敦煌六朝《瑞应图》中的玄武图旁的解释文字为:‘似龟而黑色,常负蛇而行,北方神兽’。”这可能是法国人根据中国古文献的记载来说明的,而《瑞应图》的本身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六朝时的道经《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3记曰:“次存玄武将军”是吻合的,人见之者祥瑞。而道经要求人们要在心中常常想念着这位神仙,它不仅符合道家思想,而且反映了当时人们信仰玄武的习俗和信仰的基础。我们根据上述例证不难相信,此时玄武的地位是显而易见。唐末五代道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北方大将玄武将军巡察天人,录善罚恶”是以人的形象出现。至于说玄武的形象特征有那些?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玄武以人格化的形式已经进入庙堂内。从史料中可以看出玄武到了唐代其频率加快,尤其是建专祀庙宇,无论是宫廷,还是在民间,包括地方官府,都奉祀玄武无疑。在唐代以前,尽管它已经人格化,但还是以多种面貌出现,如将军、星君、大将、圣人等,没有固定的形象,似乎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在唐以后全国有很多地方出现了祭祀玄武的庙宇,其形象已相对固定化。另外,在俄罗斯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内藏有在我国西夏出土的一幅玄武卷轴,此卷轴乃黑水城出土文物。丝织品,尺寸71×47cm附图片六)。这是西夏国王出土的唯一一件与道教有关的文物,其珍品在道教鲜为人所知。考古界分析认为西夏王元昊之子宁明是道教徒,他醉心研究道教及其戒律,亡于公元1042年,当属他生前所画,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十二世纪的作品,从这幅丝织品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出玄武人格化已经十分成熟,玄武有帝的威严,坐像、宝剑立于右脚前,右脚弯曲至腿部,右手按剑柄部,左手指自然分开按住腿根部,身着披风,头后有背光,正在聆听一男子跪书汇报,右前有玄武交媾图,身后有执旗、捧印、金童、玉女,于元明以后不同的是没有“捧剑”金童,也没

 

图六:玄武: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十一世紀。卷軸,絲製:71x47cm。

“捧册”而佩哈达,玉女佩剑,玄武人格化的形象也属于西夏的装束,两鬓发下垂至胸前。此幅画卷早于公元1042年,卒年距晚唐仅有82年,画面已有成熟的故事,而且全幅画自成体系,与后来汉民的站将执旗、捧剑、金童、玉女的变化微小,只是因风俗的原因,其装束、服饰、武器(工具)的变化而已。由此可见,唐代玄武人格化的定型更具符合实际。另据陕西周原玉雕玄武,类似于佛像,坐姿雷同,其状若结跏趺坐,非修炼状,右手握巾,左手握拳放置左腿跟,披发赤足,双腿间一龟蛇,仰天闭目,座饰祥云,四肢均饰卷衣状,着战袍(附图片七);而武当玉雕玄武原存唐

 

图七:陕西周公庙晚唐玄武

代岩洞,即唐代修炼家杨华阳先生修炼之地,其衣纹简练,线条流畅,雕琢古朴,刻画生动;圆领,外饰披风,状若打坐,目光慈祥,披发、张目(附图片八),面部丰腴。据香

 

图八:武当山唐代玉雕真武

港大学吴京星博士考证认为,“很多人以为古人修炼是闭目,其实恰恰相反,‘张目’在修炼中叫‘吃光’是早期修炼家的独创。‘吃光’就是‘食光’,气饱而不食,《黄帝内经》中也有此记载。”武当山这尊玄武为双盘(天盘)打坐状,两脚藏而不露,与唐代鉴真和尚(687-763)的服饰、修炼状雷同,外形态几乎无差异,脚下无龟蛇(明代以后玄帝像脚下全部有玄武图腾),这恰恰证明他正是早期玄武人格化的雏形。陕西、武当的两尊玄武在全国均无重样,尤其在武当宋、元、明、清的数百尊玄武中均无类似,唯不见图腾的玄武。因此,武当山这尊玉雕玄武当属唐代的作品,大约略早于陕西,陕西的玉雕玄武应为唐末或北宋初的作品,属于过度期的产物,为后来“披发仗剑,履龟蛇”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玄武仍然还处在塑造和再塑造之中,但其大体形象已基本定型,即披发赤足为其主要特征。后期的玄武形象,基本每尊面前必须都配有一个图腾玄武。

二、稀有、瑞应动物,是它加快升级的原因之一

玄武信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虽然它在人格化以后在老百姓的脑海之中仍然以龟蛇的形象出现,原本的形象始终没有改变,而他们对其动物仍然处于敬畏之感。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以龟蛇出现,该书《续编》卷三记载:“朱道士者,大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显然玄武的那些神奇,始终突出地就是它的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本领。另外,玄武在民间的传说中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由此而又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如唐代傅亮撰《灵应录》:“沈仲霄之子于竹林中见一蛇缠一龟,将锄击杀之。其家数十口,旬日相次而卒,有识者曰:‘玄武,神也’。”又五代于逖《灵应录》记:有人用铁锄将龟蛇击死而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另外,在当代关于玄武被害遭祸还有两例值得一提,19838月有媒体报道湖南有一村民用钝器将玄武砸死,其本人在一月内无端死亡。1995年《郧阳报》(今更名为《十堰日报》)报道,十堰市竹山县也出现过类似一例,某村民将发现的一稀有动物龟蛇合体的玄武在地上戏弄、玩耍,他将龟蛇强行分离,不一会龟跑到蛇跟前,蛇又爬上龟背,连续数次仍如此,后来这位村民好奇,就将蛇砟死,将龟抛向远方,数小时后龟竞然又回到死蛇的身边不离半步。第二天,龟在蛇的身边抑郁而死。老百姓即传出了龟蛇是武当山玄武大帝,让他赶紧到武当山祈拜免灾,该村民不相信此言,竟然不足一月这位村民也在家中骤然猝死。古今报道有如此惊人的一致,不能说他就是偶然的巧合,应该说是科学还没有被破译,是不是玄武发现外界对其发生攻击后,体内会发出一些毒气,让你在数十小时之内中毒而亡呢?正如甲醛的气味能致癌一样,起初人们并不理解。然而,就是这些没有被破译的故事给天下百姓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当然,我们暂且不论是否它有迷信的一面,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可以肯定世上的确有玄武(合体动物)的存在,它就是一种不可长时间分离的合体动物(古文献记其形状为龟蛇交媾状)。合体的“龟”有可能是依靠“蛇”来摄取能量(阴阳相济)来达到阴阳平衡;或则是两者身体的接触得到与其它方面能量的互补;或者是在饮食等方面的帮助;也或许是“蛇”就是依附或寄予“龟”身上的一种动物,似蛇而非蛇,与“龟”为阴阳合体,两者是相互依赖,阴阳相济,赖以生成的一种动物。在此需要说明殷商时代的“四灵”(龙、凤、麟、龟)和汉代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不同的,很显然,两个时代的四灵有本质的区别,殷商的龙是泛指,汉代的龙是特指,殷商的龟和汉代的玄武并非一回事,玄武即是龟蛇合体,与龟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又如《后汉书·王梁传》论述:“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曰:“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按《易经》解释“六神精义--腾蛇”:……腾蛇为毒、狠毒、恶毒。腾蛇为毒蛇、象征恶毒之口。腾蛇为变、多变、多变幻;诡异多端、性情难测难解;怪、怪异、如怪异、奇奇怪怪……。古人已经认为玄武身上的蛇名为腾蛇,属蛇的一种,有时可能会排放一些无色无味的毒气慢性致人性命。又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贤注云:‘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玄武’为水神、北方之神。《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帝览嬉):‘北方玄武所生,......镇北方,主风雨。’《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龟蛇合体、龟与蛇交。玄武的灵性广为传播,据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拓片中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685—785)所画的一幅龟蛇合体的玄武画像足以说明当时社会对玄武的关注。所以,古人也多认同玄武是一个合体动物。上古人们对玄武的理解不一,一部分人认为是分体动物,一部分认为是合体动物。据山东省文化厅张从军在《玄武与道教起源》中说“玄武是龟蛇崇拜的组合体,龟蛇崇拜分别起源于南方和北方地区,到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下游山东地区开始合流,最后组合成龟蛇合体的玄武形象”,“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把骨刻小刀,左手为一龟,龟背弯曲一条小蛇,这是商代晚期(距今3100年)的作品,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龟蛇合体实物,这很可能是玄武形象的原形。无独有偶,在江西高安县汉家山元墓出土的一组随葬四神俑中,其玄武的形状也是盘踞在龟的背上。虽然两者之间有着二千多年的间距,不可比拟,也不是巧合,但作为一种传统认识,很可能是民间对龟蛇合体的一种传承,一种悠久观念的继续。”玄武的形象历史悠久,而它的却是存在的一种动物,我认为玄武就是它的具象原形。玄武的本领的确有它独特的一面,初看是两种动物,一个可以快速攻击(蛇),一个能抵御外来侵略(龟),两个刚好一文一武,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所以,古代一部分人认为它们是两种动物,叫龟蛇二将;一部分人认为它是一种合体动物叫玄武;两种说法我更倾向于后者,即合体动物。它们可以分体,但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吸取能量,彼此间离开有可能都无法生存。它是一个稀有物种,也或许繁殖的成活率较低,很少面世,一但面世,即被人们以为是瑞应,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而一直延续至今。北宋时也有记载“宋真宗于天禧二年(1018)七月七日加封真武诰:……尹京邑之上腴,有龟蛇之见象,允升宝地,毖涌神泉;……真武将军宜加号曰:‘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当体寅宫,咸从布告,故兹昭示,想宜知悉。”;元成帝于大德八年(1304)三月加封诰:“上天眷命……定都人马之宫,尝现龟蛇之瑞……”因此,古人倍加关注,以此特征来判断祥瑞,见之者为吉兆、可以长寿,有幸福降临,在古人的眼里它们无疑是位神奇的福神。由于它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且在世上又少见的稀有动物,经过历代人民的演绎、加工、神话,最终加快了玄武的升华。

三、上古神奇的传说故事,决定了玄武必然升级的命运

在上古时,有人认为玄武是分体动物。无论分体还是合体,大家都公认她是灵异动物。所以,早在殷商时代,民间就流行有“神龟知人情、知吉凶”的故事,如《洛书》曰:“灵龟者,黝黑、五色,神灵之精也。能见存亡,明于吉凶”故而,古人认为玄武又充当了沟通人神之间的媒介。人们对神龟的先知先觉的神性是敬畏已久,古人以龟蛇能捍难避害,所以,人们往往把它的形象,即玄武(龟、蛇)图案绘在旗上。《周礼·春官·司常》记曰:“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qi),通帛为旃(zhan),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yu),龟蛇为旐(zhao),全羽为旞(sui),析羽为旌。”注“龟蛇,象其捍难避害也。”疏:“龟有甲能扦难,蛇无甲,见人退之,是避害也。21《史记·龟策列传》载:“元王曰:‘龟甚神灵,降于上天”’“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由此可知,这些有关龟的灵性的认识,可能早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22。汉代以后,人们仍然有崇龟的习俗,据《中国绘画发展史》之(二)中国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收录有西晋著名画家卫协的“龟驮神将”(见附图九),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将一武士盘腿坐于巨型神龟之背,武士手持宝剑,左手掌按于腿部,挽袖,双眼凝视龟头,身作铠甲,贵翘首张口奋力向前,正在听从武士的使唤,它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的探究,一是西晋人们崇龟的习俗相当的浓厚,可以看出龟和蔼可亲,深受人们的喜爱。二是这位武士俨然就是后来的玄武形象。其人格化形象值得认真研究一下。又《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成书的《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

 

图九:西晋.龟驮神将

曰:“城阳郄(qie)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 (fu)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因此,古人敬称“龟”为水母。龟,先知利害,察于祸福,保佑胜战;还能行气导引,也有人以为能使人致富等多种神性,因此,将龟尊称谓:“龟者天下之宝也”!龟,又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所以人们对玄武的信仰倍增。1972年江苏镇江出土的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的玄武画像砖,玄武的左右两边各有一行隶书,左边文“晋隆安二年造立冢郭”,右边书“显阳山子孙安寿万年”23,说明玄武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常说的那些,由于玄武的功能在不断扩大,它的这些特性又深受人民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其神秘莫测的功能得以广为传颂,这恰恰决定了玄武必然升级的命运。

四、“铁杵磨针”为玄武人格化定型铺平了道路。

铁杵磨针的故事,相信大家不会陌生。记得在孩提的时侯就学过一篇课文,记载了李白小时候不用功读书,想中途辍学,一天,在放学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老大娘在磨铁棒,告诉李白说要将它磨成绣花针。因此,故事使李白(701年-762年)受到启发,为之大受感动,从此发奋读书,后来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故事也给了道教莫大的启示,随之把李白的故事与玄帝在武当山修仙的故事融濡其中,让其修仙的故事更加生动鲜活、内容完美,有血有肉,生活细节都在情理之中。武当山至今留下有“磨针涧”、“磨针井”、“磨针石”、“姥姥祠”、“老姆亭”等古迹仍然激励着人们的意志,在磨针井院内仍存放有两根百余斤重的铁杵,屹立在地上,已经被参拜者抚摸的乌黑铮亮。每当人们瞻仰时总是感慨万千,给世人留下的依然是美好和向往。由于故事脍炙人口,百姓总是追忆完美的结局。其实,这恰是武则天授赠玄武为“武当山传道灵应真君”时期,想必不是一种偶然。因此,通过唐代这个故事的深化,巧妙地将玄武修仙的故事作为一条主线,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将其串联一体,一气呵成。故事没有丝毫的造作痕迹,其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向上、进取、奋进。故事很快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认可。经过唐一代的口碑相传和文学家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到唐中晚期使玄武的故事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塑造,为人格化形象的定型铺平了道路。

五、唐代人格化的再塑造完善了玄武的形象

任何时期的塑造,并非一次能到位,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提炼、完善,最终达到故事完美、情节生动。唐末五代至北宋成书的道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和宋初成书的道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都把玄武描绘为“金阙化身、荡魔大天尊、玄天上帝,壬癸灵神。披发仗剑显金容、龟蛇紧跟随、威镇乾坤北方第一尊,金阙化身大天尊。本虚危之二宿、交水火之两精。或挂甲而衣袍,或穿靴而跣足,常披绀发,每仗神锋,声震九天,威分四部拥之者,皂纛玄雾,蹑之者苍龟巨蛇,神兵神将,从之者皆五千万众,玉童玉女侍之者,各二十四行,授北帝之灵符,佩乾元之宝印。驱之有雷公电母,御之有风伯雨师,卫前后则八煞将军,随左右则六甲神将,天罡太一率于驱使之前,社令城隍,悉处指挥之下,有妖皆剪,无善不扶。朝金阙而赴昆仑,开天门而闭地户。”唐代描述玄武者甚多,这些形象,包括后来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曰:“后兴醴泉观,得龟蛇,道士以为真武现,绘其像为北方之神,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自后奉祀益严,加号镇天佑圣,或以为金虏之谶”等都反证了唐代玄武人格化形象基本定型的准确性,后世所见的玄武形象大多所描绘的类似。这些大量的道经在宋代出现,正如冰冻三尺,绝不是一日之功也!是玄武信仰成熟后的结果。至今,玄武的原型仍然是以《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履龟蛇”为蓝本,至西晋的骑龟、汉代的卧龟、花泉上的人物,到西夏的玄武的成熟,形成了一条明朗的主线,主要形象为“披发赤足”一直没变,玄武若以武官出现,并在战旗上绘制玄武黑旗,即“建皂纛玄旗”、“摄踏龟蛇”。虽然宋代以后也有不一致的,但从整体来看,我们有理由认定玄武人格化后,其定型后的模式、形象应在唐代庙宇里已经出现,应该说此时已经基本定型。所以,唐代完善并固定了玄武的特征和形象。

六、古代受地域、风情、文化、传媒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局限,玄武人格化时间和形象定型时间,在全国地区不尽相同。

也许有人会问全国人格化的时间和定型时间为什么不统一,有早有晚呢?余以为这应该是件常事,反之,则属不正常。这是因为我们分析问题时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应根据历史上的地望和传播线路,以及各个朝代所管辖的势力范围不同等因素去观察。另外,还要考虑到故事的传播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地域、人员、风情、文化、民俗等多方面因素。就算是在当今社会,科技、文化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用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点,传播同一个内容,他绝不可能让人们所接受是同样多的事务,她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受信仰的制约、风俗的制约,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刻意去追求玄武是在某一年,或是某一天,全国一起都将玄武人格化定型的形象了,这是不客观的。武当有一个古代的例子,在2000年出土了一块晋砖,其铭文为“隆和二年二月丁巳……”24即公元362年,其实“隆和”为东晋哀帝司马丕登基时的改元年号。次年改年号为“兴宁”,应该说历史上根本没有隆和二年的年号,那么它为什么冒出一个没有的年号呢?这块古砖正是年号交替的产物,它说明历史上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古代凡遇重大历史事件都要靠快马等方式传递,交通不变则只能靠人步行,无疑传到武当山已是时过境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皇帝年号,有专人到全国各地通告天下,其速度也未能到位,何况玄武的信仰,本身没有年号那么严格,加上是民间信仰,其信仰基础也不一样等多种原因,所以,玄武在各地人格化的时间应该不一,固定的形象也不一定统一,时间上稍有差异应该没有异议的。

另外,全国有唐代玄武庙宇的建筑还有很多,据媒体报道,大体有以下几处,仅供参考:

其实,关于玄武的人格化形象问题,早在1944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许道龄老师在《玄武之起源及其蜕变》一文中,已委婉地说“……玄天上帝领九天采访使职,天称元帅,世号福神。这可能是李唐以后发生的。”又“南北朝时道教渐盛,李唐因皇室认道教教主老子为同姓,极力提倡”虽然文中没有直说,但已经很含蓄地两次都承认了是在唐代就人格化定型之事。另据杨立志教授在《道教史略》中引“《启圣录》‘西京崇福宫,有北极紫微阁,唐则天时建,仿效天宫有二胜四将之院,有前后帝代御书’这说明唐代宫廷已奉祀北帝四将”他们不约而同的提出唐代“由星神转化为具象的人格化神祗”只是没有明示定型形象而已。

七、玄武形象定型年代和形象的确定

综合上述,玄武从一个普通动物一步一步走向神坛,后又逐步晋升为玄天上帝。它所经历了无数次的演绎,经过了无数个民间艺人在文学方面的加工和提炼,同时也经历了历代统治者的加封、宣扬,还经历了历代道家、修炼家、天文学家、易学专家、文学家,包括民间文学家等诸多学者所共同推崇的结果。玄武人格化定型以后的主要特征为“披发、跣足”;戎装站像为身着铠甲、手持宝剑,履龟蛇,“荡魔天尊”的形象。戎装坐像,其特征基本相同,一般在脚下设有一玄武合体的形象。玄天上帝多为坐像,有较少的站相,站除为脚踏龟蛇、手持宝剑的武像,或为年轻的形象外,其余均不常见,站相一般少见文像,主要体现其武神的威严,武像主要表现有除妖、降魔的神态传递着故事的起源;文装帝像,一般为坐姿,或头戴冕旒,手持朝弧;或身着长袍、腰胯玉带、肩饰披风、面部慈祥。因此,玄天上帝至少在汉代以前就已经人格化,其形象没有固定统一,唐代其形象已基本定型为披发赤足,宋以来的形象均按照唐代造像又进行了细化,使之更加完美。

玄武升级的理由与皇家推崇、官家吹捧、道教崇奉、民间信仰、人文渲染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稀有动物、神话传说、职能灵异也是密不可分的。玄武的灵异和它有众多的特殊、神奇的职能,从一开始出现就决定了它必然升级的命运。

 关玄天      况(主要文献)










时代

称号

    


   




备注


  

龟蛇合体

《楚辞远游》


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

“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龟蛇合体、龟与蛇交。

 




动物、星宿


  

玄武

《礼记曲礼》


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 “行,

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

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

 




宿名


  

晨星

《淮南子天文》


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 “北方

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

 




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


  

北帝

《山海经》


大荒中有圣人焉,履龟蛇,北帝于传。




圣人(人格化)


  

北方黑帝

《纬书·河图》


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

 

 




人格化


战国末年

星宿

《吕氏春秋》


星宿有二十八 




星宿


人神的通称

《淮南子》


在“天文”中将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




人格化


司命神

《天官书》


记载“北宫黑帝,其称玄武者也。或即汉高祖所始祀者也。粤人祀赤帝并祀黑帝,盖以黑帝位居北极,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於北极,北极为源而南溟为委,祀赤帝者以其治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




人格化


神人

《真武经跋》


挂带而衣袍,或穿靴而跣足,常披绀(gan)发,每仗神锋……




人格化


玄武

《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


‘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




动物形象


水神龟蛇合体

《后汉书王梁传》


论述:“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曰:“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玄武


三国

《搜神记》中引用


《搜神记》中引用管辂(三国时期平原人)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南斗星辰


西晋

金阙先生

《玄天上帝启圣录》


梓州梓潼山上清紫极观,是西晋叶华真人修炼遇太上老君来教静乐国太子金阙先生成道之处。静乐国太子金阙先生者,即真武是也。观内有北极紫微殿,是叶华真人升天时,亲于真武化缘建造。




人格化


  

  

        《抱朴子》


 东晋建武元年(317)成书的《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qie)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 (fu)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 





       

参考图:北宋虎符玄武花钱   宋筒子里大泉五十玄武

      

宋代符文玄武七星花钱        北宋代虎符玄武花钱正面

          

花钱:收伏龟蛇                 四神玄武钱

    

收服龟蛇

    

收服龟蛇及四神将          七星宝剑龟蛇花钱

   

玄武钱 五男二女玄武花钱

玄武生肖泉

正面为十二生肖图文。背面为人物与动物图案,泉中为圆孔,上端为七星、双剑交叉,孔下为龟蛇分离图案,龟正在击蛇的后颈部,蛇以表现的无力之态。左为鸟形人物,双羽,脑后两侧头发隆起,右手举锤,赤脚,左手按于胸前,状若追赶龟蛇。右边一男子头戴官帽,手持神鞭,坐骑黑虎,向蛇方向奔走状,象在劫杀龟蛇。从图案上看象玄帝收复龟蛇。

 

玄武与天神结合的神怪花钱

           

王莽时期玄武(大泉五十)     玄武、七星、宝剑图案。

汉代早期龟蛇形象(人物与蛇)

    上图为人物与蛇相互缠绕。下图即为合体,手足有明显的龟足,头部若动物形象,面部狭长,头部两侧有两个灵耳,蛇尾也正好在人物的尾部。

 

羽人[1].山东临沂汉代画像石,

    公元前80年左右,属早期作品,造型朴拙龟蛇负羽人升天。此羽人是否就是早期人格化的玄武呢?羽人双手按剑与仙鹤徐徐升天。

 

汉代龟蛇壁画

 

汉代龟蛇壁画

 

汉代墓葬壁画(石雕)玄武人物坐石龟图案

        

广东博物馆肖海明研究员在《试论龟蛇向真武神的图像转变》中图片

 

         “大泉五十”货币正反照片

 

龟蛇压胜钱正反照片

 

魏晋.敦煌.玄武

 

敦煌魏晋玄武

 

长沙马王堆壁画中的玄武人物像人格化人物一披发人物骑於龟背,一蛇缠绕。

 

汉代墓门竖石画

 

 

    南斗六星永乐宫三清殿北壁西侧“玄武”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公元前343-278)的《远游》中。当时的文昌六星图

   

长沙马王堆丝绸玄武图案            玄武图

 

玄武图

 

玄武图

 

【参考文献】

⑴《道藏要籍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月;《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明·任自垣;《大岳太和山》明·卢重华;《大岳太和山志略》明·王佐;《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杨立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9月;

⑵《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李方江、叶展,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3年;《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⑶《 晋魂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

⑷《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3月;

⑸《武当道教史略》王光德 杨立志,华文出版社,1993年;

⑹《四库全书精华》4【图文珍藏版】清·纪昀等,线装书局2007年;

⑺《道藏要籍选刊·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月;《山海经校译》袁珂校译1985.9月;

⑻《中国民间诸神》引《重修纬书集成·河图》,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⑼《武当神仙大观》陶真典编撰,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11月;

⑽《试论龟蛇向真武神的图像转变》肖海明

⑾《女神·女丹·女道》李素平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⑿纬书《河图》、《中国民间诸神》引《重修纬书集成·河图》,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⒀、《康熙字典》①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06月;②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0月;

⒁《道教的玄武信仰与传说演变》庄宏谊 辅仁大学宗教系副教授

⒂《武当道教史略》王光德 杨立志,华文出版社,1993年;

⒃《试论龟蛇向真武神的图像转变》肖海明 2007

⒄、《玄武的封号和称号》朱越利

⒅、《武当道教史略》王光德 杨立志,华文出版社,1993年;

⒆《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一七引五代于狄《灵应录》《中国民间诸神》引《重修纬书集成·河图》,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⒇《武当道教史略》王光德 杨立志,华文出版社1993年;《史记》史马迁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

21)《周礼·春官·司常》

22)《武当道教史略》王光德 杨立志,华文出版社1993年;《史记》史马迁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

23)《试论龟蛇向真武神的图像转变》肖海明,2007年;

24)《魏晋残砖连古今,揭开武当千年谜》赵本新2000年;

【照片附件】

图片一:山东临朐县发掘的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墓葬中玄武彩绘壁画(墓室北壁);

图片二:汉代墓阙中有一早期玄武像;

图片三:花泉“福神”;

图片四:货泉(布币)上玄武;

图片五:四灵花泉”;

图片六:俄罗斯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内藏有在我国西夏出土的一幅玄武卷轴,此卷轴乃黑水城出土文物。丝织品,尺寸71×47cm

图片七:西夏王元昊之子宁明所画,玄武故事图。此幅画卷应早于公元1042年,王卒年距晚唐仅有82年,画面已有成熟的故事,而且全幅画自成体系;

图片八:陕西周原唐代玉雕玄武

图片九:武当唐代玉雕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