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樃梅之谜

武当山自古传下一桩脍炙人口的玄门奇事,即真武“插梅寄樃”的故事。相传,真武年少时在武当山修道,由于意志不坚.返回途中,于武当磨针涧遇姥姆(紫气元化身)磨砺铁杵,真武好奇打听,方知在磨针,从对话中感悟出“铁杵磨针,功到自成”的道理,复又上山修炼,途中顺手采折梅枝寄予樃树上,并仰天誓日:“吾若道成,花开果结”。功夫不负真武,四十二年的面壁修行终成正果,樃梅亦随显灵异,果然开花结果。从此,樃梅的故事得以流传。宋、元时,武当山道士将其视为神果,山灵。明永乐初武当山五龙宫道士李素希又将樃梅进献于朝,受到了皇帝朱棣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很高的奖赏,随即又下诏武当山道士简中阳到京询问真武升真的事迹.因真武故事中,有太子由北方水神而坐镇南方号令天下群真的说教与朱棣由藩王从北方举兵而取皇权的举措相一致,认为自己就是真武的化身,故朱棣决定宣扬真武。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御制祝文,大建武当以神贶。 

武当山,因樃梅“掀起”了武当大兴之高潮,其果亦因此成为宫廷中的珍奇,皇帝多次下禁令不许随意采摘。圣旨规定,每年将樃梅作为贡品进献于朝,每逢大庆,皇帝则把它作为最高礼品赏赐给有功之臣,延臣们为争得皇上恩赐一颗樃梅神果,而觉得终身大幸,把它看成是一种政治荣誉,一种养命延年的鲜果和一品美昧佳肴。在整个明王朝中,无数的官吏、贤士、名人、骚客们,他们都抱着不同的追求和幻想,频频登临武当山,不惜重金求购,或以求一睹仙果真容。然而,遗憾的是樃梅的兴衰与明皇室存亡共始终。自清以来,神奇的樃梅果却突然消失,无论是道家或是官家都不知樃梅到哪里去了,独有“樃梅仙祠”迎风而立。清代副使陈绍儒的“杉树千奇犹占麓,樃梅根异亦开祠”“樃梅历历传消息,奠为仙家隔渺茫”的感慨成了几百年来人们寻其秘、探其徴的叹词!武当樃梅之谜就这样诞生了。

一、樃梅之谜

到底世上有没有樃梅?据《道藏·玄天上帝启圣录·樃梅呈瑞》中记:武当山五龙宫有樃梅,相传云;高真修道时,折梅枝寄于樃上,仰天誓日:‘予若道成,花开果结’,后果如其言,前董真人记之详矣。国朝永乐十年秋,敕命隆平侯张信、附马都尉沐昕敕建武当山宫观。十一年春,樃梅发花,色敷红白,暗香踈影,远近闻见,五月果成,珠玑错落,翡翠交辉,累累满枝,莫计甚数,凝霞映日,颜色炫耀,观者嗟异,皆曰:是果也。下有仙翁司之,自古及今结果未有如是之盛,是盖有我皇上至诚感格。故,虽樃梅仙果亦皆显瑞呈祥,候与附马采取进之于朝,以彰其灵异,仍著其事,使览者知所敬信焉。”这段记载,将樃梅的生长过程描述的清清楚楚.其时间、地点、人物、花色及因果,甚至连成熟期也作了细致的描述。文中还提供了一条线索:“前董真人记之详矣。”经查证董真人即是宋淳熙(公元1174~1l89年)年间人,被宋皇封为“神应元惠真君,飞霞灵光真人中黄先生”董索皇。他所撰记“折梅寄榔”的故事,与北宋经典《真武启圣录》基本一致,该文记载,宋时樃梅树尚存。名日:樃梅者,乃樃木梅实,桃核杏形,味酸而甜,能愈诸疾,然亦罕得之,以验丰歉.丰年结实,荒岁则无,下有仙翁司之,敬礼可得,玉溪真人有诗日:‘高真学遭隐山时,亲折梅枝寄樃枝。行满功成应冲举,花开子结识先知.仙翁获境百邪远,圣果标名万古垂。服饵延龄除个疾,志诚拜寿福相随’。”说明樃梅早在宋代就已经受到了器重,且在武当道教和民间流传颇盛。当时,樃梅树已有仙翁玉溪真人看护,可以说是淳熙以前所传之规,很可能是唐或五代时发生、发展的故事。因为“铁杵磨针”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发奋读书的前因,后来被道教附会于真武悟道修仙的故事情节中。所引玉溪真人诗的前四句,实为吕洞宾所作诗。故此,樃梅的故事应始于唐代。文中描述的樃梅的内、外形,以及味道、功用等,将樃所梅神化,云有避邪、除痰、延寿、降福等神奇、迷人的功效;记载的樃梅树并非每年都结实,连续丰年可连续结实,荒年则不结实等,则可视为樃梅之灵异及通过它兆知当年年景的依据。

元代洞阳道人刘道明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对樃梅是这样记载的:“樃梅仙翁祠在五龙宫北,磨针石南,上百步有枯树一、二,旁有一木参天,呼之日:樃梅。樃木梅实,桃核杏形。耆旧相传。此木一(已)枯,不出丈寻,一株复荣,真仙果也。下有庙日:樃梅仙祠。四五月间果熟之,时树高不见其形,叩祷仙翁,移时自落,取而食之,昧酸而甘,然亦罕得,以验丰歉,丰年食多,荒所则无……是以灵根仙迹,万古如初。”记述证明:至少自宋代看管樃梅仙翁者羽化后,武当山道人便为他设立庙宇,若想索得樃梅者,可向庙内仙翁叩首祷告,移时落而得之,其它的描述基本一致。在元代,樃梅已经成了很了不起的仙果了。元代道士、诗人罗霆震在《梅溪》中也赞樃梅为:“壬癸储精毓圣神,坎中阳露发生仁,壬根遍地南枝暖,帝造充为天下春”。

 上述侧证,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即唐、宋、元、明四朝均有此树,的确与其它果树不同,为道家所独有。宋、元时期的樃梅,设有专人看护,看护人羽化后,道人还设其专庙,此时虽然已神化,但这个时期只是武当道教的内部和民间的信仰。到了明代,武当山五龙宫道士李素希将它作为稀世仙果进献皇帝,再次引起了宫廷的格外关注,皇帝下旨将其列为贡品和禁果,从而,樃梅由一般果实逐步演变为传神的仙果。

《遒藏》、《明实录》、《大岳太和山志》都分别记述了明永乐三年(公无1405年)六月十九日,明成祖朱棣在《敕五龙宫全真道士李素希》中记:“高真学道于武当山……,今树尚存.问诸故老,久无花实,此者尔素希以实数百.遣人来进,诚为罕得,焚非尔以精诚感格,祝厘国家,故能动高真降此嘉祥,以兆丰禳也。兹特遣道士万道远斋香,诣高真道场,焚炳,以答神贶,并以彩缎一表里,纻丝衣一,袭钞四十锭赐尔,尔其恪尽乃心,以祈茂祉,故敕。”   

《皇明恩世录》记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l4l3)七月初四日,……圆光烛霄,樃梅垂实,臣下绘图,并以樃梅来进,恭以荐先须赐廷臣用昭神贶,兹特遣人斋图及樃梅百颗赐尔,尔其钦受之,故敕广运。”这道圣旨是永乐皇下给笫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的敕书。也是大兴武当之年,敕建武当庙宇的序幕刚刚拉开,樃梅呈瑞,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进采之敬献于皇上的。樃梅结实丰厚,这说明永乐十一年是丰收之年。时四公(张信、沐昕、金纯、郭进为督修武当山的钦差)将其献于朝廷,一方面说明当时的政治稳定,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当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成,朱棣哪有理由不高兴呢?所以国家才能投入大批的资金建修武当,也应证了历史上记载的准确性。二方面说明大兴武当也是圣意。皇帝将樃梅果赏赐给国家有功之臣,旨在表明修建武当的决心。

樃梅果入贡后身价倍增,一直到明末,其盛名不衰。在此期间,一代名人,学士纷纷杳至,一睹其灵,他们中有驸马、尚书、少傅、巡抚、侍郎、副使、郎中、参议、儒士、知府、知州、教授、教谕、医学家、地理学家、国子监、著名学者等等一大批文人志士,仅仅明朝就有百人赋诗吟赞樃梅,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在诗赋记载中,樃梅的特征与史料记载也大致相似。明初诗人李钟训来武当观光时听到了樃梅的传说,也到实地观赏了樃梅的场景。他在诗中写道“归时好摘樃梅实”很希望在神山武当参加祭祀活动结束后,归时能够带几枚樃梅的心愿;柠一庵则在诗中也记到“红露樃梅花,石洞丹流雪。”参议扬言也在诗中记到“石洞生琼草,松萝起风萧,樃梅花正放,白鹭远相招。”如此等等,说明樃梅是冬天发花,春天结果。嘉靖年间副使龚秉德在赋中更为清楚地记载,“樃梅初结三春实,芝草还开五色花。”工部左侍郎张守直赞为“阴崖雪后留寒渍,霁日岩头放午华……翻岭去后神功在,度却南岩樃梅花。”大意是说春天的残雪,在太阳的照耀下,只有阴崖下还留下有雪渍,只有樃梅伴它度过了这场瑞雪。离开南岩宫,远远地只能看见盛开的樃梅花了。参议成子学也写有“樃梅初结三春雨。”另一位诗人赋曰“杨柳未阴蝉早噪,樃梅已谢树留香。”驸马都尉沐昕有诗云“白里震声初出地,三阳气象己无边。芝生石室连云秀,樃发琼林雨带鲜。……”都是说樃梅冬天开花,春天结果,五月(阴历)果成。这与元代洞阳道人刘道明等记载以及《瑞应图录》中所记载的樃梅仍然相符。

明朝末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登武当山的时间,应在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至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间,他完成这部巨作的第一素材就是在武当山收集后整理出来的,吴承恩在书中也描述了“榔梅花正放,瑶草色皆舒”。这个时间樃梅应有之。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太和山》中记述道“……谒樃梅祠,祠与南岩对峙,前有樃树特大,无寸肤,赤干耸立,纤芽未发,旁多樃梅树,亦高耸,花色深浅如桃杏,蒂垂丝作海棠状。……下琼台观,其旁樃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丽岩际,地既幽绝,景复殊异,余求樃梅实,观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携出三、四枚,道流株连,破家者数人’余不信求之益力,出数枚畀余,皆已黝黑,切叮无令人知。及趋中琼台,余复求之……观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两枚,少尉公怀,但已洩于人,罪立至矣’出而视之,形似金桔,漓以蜂液,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珍别谢去。……暮返宫(南岩宫),贿其小徒,复得樃梅六枚,明日再索不可得矣。……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凸石危岩,间錯于乱草丛中,时时放樃梅花,映耀远近。……以太和山樃梅为老母寿。”日记中记载徐霞客在琼台中观、南岩宫共索得8枚樃梅果。文中所描述樃梅树高大,花色如桃杏(即粉红色),但文中说“蒂垂丝作海棠状”还有待斟酌,植物学家认为它并非该树所生,因为它是阔叶乔木,果实较大,不可能会“垂蒂丝”,有可能是一种寄生植物,名叫菟丝子,是寄生在树木之上的一种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根部扎在树木中,属于一种寄生植物,其花蒂如垂丝。另外,文中徐先生大量地篇幅描述樃梅果,这还是有史以来最为详尽的记载,而且也是亲眼目睹,细节比较详实。因此内容的可信度较大,但他说“樃梅花”并非全部都是樃梅花,因为徐先生来武当是三月来的武当,此时的武当片山皆花,樃梅花与其他梅花、桃花的颜色一样,都是粉红色,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夹杂有其它树木的花色。因此,大量的樃梅和花蒂垂丝还待经一步考证。另外,道童给他的这些榔梅果是往年的存果,脱水不好、保管不善均会变黑,一般是道家作了去核后脱水处理,也有通过蜂蜜的炮制,即蜜饯樃梅,保证了樃梅原有的色泽。

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也曾采药于武当山,他对樃梅作了细微地观察和分析研究,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樃梅,只出均州太和山。相传,真武折梅枝插于樃树上,誓曰‘吾若道成,花开果结’‘后果如其言,今树尚存五龙宫北,樃木梅实,杏形桃核,遭士每岁采而密煎,以充贡献焉,樃乃榆树也。实(气味):甘、酸、平,无毒。主治:生津止渴,

清神下气,消毒。”文中记述与《大岳太和山志》记载“道士每岁将樃梅果采后蜜煎,进献于朝”相一致。“樃乃榆树也”有误,他是先入为主,因为神话没有让他细致观察。李时珍亲眼也见过樃梅,亲口也品尝过樃梅,才作出了上述评述,即功用与气味,在《本草纲目》中也将樃梅的枝叶、果实等形状绘成图例。李时珍是位伟大的医学家,对百药都是亲口品尝,在实验药性时,曾药物种毒过多次,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从记述可以看出,他不仅询问了道士、老农、药农等,而且也翻阅了有关文献,认定有此树的稀有性,并作了肯定判断:异种,唯武当独有。但他对树种的判断也有失误之处,如对樃梅的因果关系,只是根据传说而巳。

另据《岘泉集》中有第四十二代天师张守清(耆山无为),在“题太和山”诗中写道:“涧西梅樃分苔径,天外旌旄获蕊宫,阙下多君蒙圣眷,故山遥对书画工”,这充分说明当  时樃梅不仅有之,而且其果实在宫廷已十分受宠。

明朝的十七代皇帝,经历二百多年间,几乎每代都有人访樃梅并赋诗吟赞,有的亲眼目睹过树,或花、或果,有的亲自品尝,也还有人受过皇帝的赏赐。明宣德、嘉靖、隆庆的四部太和山志(任自垣、王佐、方升、卢重华四部版本),全部都记载之详细,并作为贡品进献。

清代王概、民国熊宾等在山志中也均有“每岁蜜煎樃梅,进献于朝”的记载。然而,记载归于记载.而实质上自清代晚期以后,几乎无人对樃梅再作赞歌,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寻找樃梅。

樃梅的失踪.在情理上难以使人接受,细品清志,它却耐人回味,只是婉转地作了下述记载:“樃梅,相传帝插梅寄梅处,扶踈不似常,梅偶结实如杏,甚甘香。”有趣的是民国志书一字不漏地原本照搬,对樃梅既不作肯定,又不作否定。无论有否,都留给读者自悟。

清代教授刘珄寻找樃梅后,非常失望,即叹诗一首;“樃梅历历传消息.莫为仙家隔渺茫”。均州著名学士贾笃本在《樃梅》一诗中失望地感叹道:“……我今访居人,此种巳廖落,桃核杏实间,杳焉不可索,惆怅倚荒崖,斜阳下林簿”。可见贾笃本不仅走访了老人,而且也翻阔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宋人笔记,还亲自往武当山的山涧沟壑去考察,其结果是满腹惆怅,扫兴而归。

我们又翻阅了清代乾隆九年《大岳太和山纪略》,其中有襄阳推官刘执中《兴复武当碑》文,内容记载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武当山发生了一场战乱,即“壬辰岁无端烽火遥自千山中,突来房县,备猖獗之态,大岳八百里武当罄断人烟,竟为蹂躏场矣,焚修道众百存共一焉……於是简将于乙未岁春(公元1655年)王正月投鞭断汉,倾复太和”近四年的动乱被平复,可想这一时期的武当道教遭受了多么大的劫难,而闻名遐迩的樃梅树,民间甚至是官府多年窥视已久想得到的圣果,乘动乱之机在此时已被洗劫一空。因此,流传民间的可能性极大。此后,民间所盗挖的樃梅树肯定也是百般隐瞒,以免遭受不测,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对后世人们寻找樃梅增加了难度。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寻找樃梅者也不乏其人,却也无一点线索。健在的耆老们也只是传闻兴叹,并不知树长何处,树形何样,更谈不上品尝之事。为了解开此迷,笔者曾结伴一些搜奇爱好者,历遍了古人所记载有关樃梅存活的地点,二十年中,每当冬季,春夏之交,都要亲往山上寻查异树灵迹。果熟期除在山上寻找外,还经常串药农家,调查了解鲜山果,力求得到第一手可靠的资料和实物依据。然而,事与愿违,寻找秘踪将无济于世,我们只能依靠科学、借助于历史,去探索、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寻找着始终没有走出误区,一直在山上有记载的宫观里寻求,没有到山下去深入民间,故而困难重重。

二、樃梅揭谜

植物学家.农艺专家以及林业科研专家们一致认为:梅不能和樃树、榆树、榔榆树相嫁接。其理论依据是两个植物体相嫁接,成活在于接穗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营运而共同生活的作用。当两个具有亲和力的树种嫁接后,砧木和嫁接伤口的形成层,都能产生愈伤组织,以致连接在一起。在营养充分,生活机能旺盛的条件下,愈伤组织迅速填充接穗和砧木间隙,不仅两者细胞间的原生质相互勾通,而且使彼此间的输导组织也相互连接,形成共同的形成层,使接穗得到砧木根系供应的养分和水分,逐渐成长一个新的植株。当然,并不能说所有的植物都能嫁接成活,但一般说来,两植物的亲缘关系越接近,形成统一代谢过程也越容易。

从梅和樃树、榆树的植物分类来看,他们虽同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里的植物,但梅是蔷薇科,两者难于嫁接成活。至于亲和力的例外情况与生活力的因素,是要通过实验后才能证明的。科研部门对此进行过几次试验,都于失败而告终,证明梅不可能与樃树等植物嫁接成活和生长。然而,明朝皇帝一道道圣旨,那些历代的名人骚客们赋诗吟赞确实不言质疑的,难道他们都是在撒谎吗?

《大岳太和山志》等文献载:“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十月二十六日,司礼监太监韦贵奉圣旨写帖子,彼处所产樃梅、黄精、鲜笋等物,系永乐、宣德年间旧例,照办进献……依前采取,如法照办采用,不必停止。有了陆续委官差人员管送来京,不许指此为由,因而扰害下人,钦此。”。“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正月二十八日,司礼监太监李荣奉圣旨,凭司礼监写帖子去说大岳太和山太监韦兴知道,尔依照宣德、天顺等年事例,彼处产有果品蜜饯等项,依时采取,如法造了,差委的当人员陆续进送来京,沿途用心造管,……秋季,进献樃梅……”明末太监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大岳太和山,镇守太监一员,关防一颗,辖均州等处,经管本山香火羽流,进樃梅、鹰嘴笋、骞山茶等件”明尚书邓痒也有诗为证:“武当怀宝地,公暇试追攀,天柱青云上,琼台翠壁间,樃梅花树古,针石鲜苔斑,历代多崇祀,重承紫诏颁。”国子监司业马一龙也在诗中记载:“肺腑收春于樃梅,雷神表步于天一。”他是说春天过后,皇帝的亲信、心腹就要忙乎着去收置樃梅进贡,雷神也要到天上去汇报功绩了。看得出明一朝,自永乐以来从没有间断过进贡樃梅之事,也不可能拿个假东西去忽悠皇上,既是一年骗的过去,也不可能年年都能如此,况且如果樃梅不是很好的果子,皇帝也不可能年年索供。封建社会,圣旨任何人不得违反和欺骗,否则就会有砍头之罪。从圣旨到游记等历史文献资料都大量地记载了樃梅的存世,并非子虚乌有。

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尚书顾璘在《游太和山记》中记载:“樃梅旧木已无,今乃后植”他是说玄帝插梅寄樃的那颗古树已无,现在的樃梅树是再生。顾璘为弘治九年进士,于公元1538年10月4日至9日间,以巡抚的身份到武当山,在山游览了5天,参观了武当山的五大宫、十一观、三庙、五岩、数涧,从玉虚宫至金顶太和宫,返南岩宫至五龙宫到净乐宫,观察十分细致,他虽然没有亲眼见到所谓的玄帝插梅寄樃的那颗古树,但亲眼见到了新生的樃梅树。就在三十六年过后,到万历年间,该树已“大皆合抱”,说明新植的樃梅树生长良好,据齐云山专家考察樃梅庵现存古樃梅的树龄不低于400年的话,而且长势良好,估计樃梅的树龄可逾越千年。

明万历初(公元1574——1577)大文豪、副都御史王世贞在巡抚郧阳期间常游武当山,在《游太和山》中也提到了传说中的樃梅,但没有对樃梅作具体的描述。而在《由南岩寻北岩谒不二和尚》赋中,却作了暗示,文曰:“延(请)我坐芙蓉,啖我以林擒,清梵(清净)和流泉,增弘海潮声。”大意是说不二和尚请他吃仙果林檎,坐在佛教徒拜佛的坐垫上,周围的环境优雅宁静,听到的是泉声和风号声。王世贞很可能对樃梅的形状产生了疑问,只是委婉地说是吃林檎,他没有正面谈及樃梅的原因,可能是与当时的政治因素有极大的关系。

那么何为林檎呢?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记载:“林檎,Maius  caiatca  Nakai即为花红,亦叫沙果,文林樃果。……梨果卵形或近球形,直径为4-5公分,黄色或为红色,宿存萼肥厚隆起,果梗中等长。”但是林檎的花期5-6月,果期6-11月,显然有点不符合樃梅判定的标准,那么王世贞应该吃的是近似于林檎的果实。按《本草纲目果部》“柰”条,李时珍集解:“奈与林擒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擒而大。”

而奈李的颜色与其近似,味酸甜。无独有偶,武当山今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圣旨碑《勅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中,也记载了有关内容。“朕惟大岳太和山乃朝廷崇奉玄帝香火之所显灵迹,应赫然……,先年曾降敕,立有重禁奈,岁既久,……附近军民诸色人等,敢有仍前肆行及砍伐种樵采及有司官员奏来,重罪不饶。……以称朕崇玄事神之意,亦不许怠恣生扰,故谕。”

勅谕中立有重禁奈碑,“岁既久”并不得随意采及和砍伐.可想而知此树在当时的地位,谕中还称禁奈是皇帝‘崇奉玄帝事显灵迹之所,先年曾降旨”,而管理奈树的还专们设官员“种樵采”来管理,故此可推断;奈即是当年史书上所提及的榔梅莫属.那么武当山是否有奈树呢?元代诗人武当山道士罗霆震在《武当纪胜集》中对奈作诗一首,名日:奈子坡。“地产英华剩土芬,山灵萃作果中珍,秋风颗颗金丹熟,待与蟠挑寿帝君”。该诗证明柰果早在元代就被人们称之谓“山灵”、“果中珍”、“金丹”等,当时称奈果可与蟠挑相媲美,并比作向帝君祝寿贡果。《辞海》,《康熙字典》等对奈是这样记载的。奈有青、白,赤三种”。武当山樃梅史料记为“色敷红白”、“花果深浅如桃杏”。即为红、粉红,白色三种。奈,又名文林樃果,其味酸如梅。由于它叫樃果,品尝味如梅般,斗胆猜想,人们取其两意为名,“樃梅”到也合乎情理。但有一点似乎又难以讲通,倘若樃梅就是柰的话,奈树并没有那么高,况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若不是,而显灵迹的故事也无法解释,故推理柰也不是当年的榔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奈与榔梅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它们之间密不可分。

奈有多个品种,除青、红外,最有品相的当属金黄色的奈李,这个品种符合樃梅的品相。罗霆震所提到的柰子破的柰子,应该是奈李这个品种。因为其它青、红柰子不符合樃梅高大的标准。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把梅分类为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Angios Permae  Dicotyledoneae  Archichlamydeae)。梅.又叫酸梅,蔷薇科植物。属落叶乔木,少有灌木,高达10米,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核果近球形,两边扁有沟,直径为2-3厘米,黄色或绿色,味酸,核卵圆形,有蜂巢状孔穴,果供食用,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驱虫之效,根花能活血解毒。上述记载不难看出,榔果树(柰树)与梅树同属蔷薇科,又同是乔木,有亲和关系,也有活力的关系,两树嫁接很容易成活。也就是说,我们抛开神话的一方,“插梅寄樃”的故事完全可以成立,梅树的发花与果熟期和历史文献记载也基本吻合。所以樃梅应该是奈李树与梅树嫁接后的新品种。

另外也有一旁证,安徽齐云山至今还存有樃梅树一棵,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公元16l6年和1618年两游北岳(齐云山),就住在齐云山樃梅庵。据明万历年间鲁点修《齐云山志》载:道士方琼珍为振兴白岳道教事业,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访道武当山,拜求武当道教经典,精研道教建造、观摩道教法事等,以便在齐云山发扬光大,武当山也派二名道人前往齐云山协助办道,并赠送给北岳两株樃梅树。齐云山道教在居士金显宁四子的鼎力资助下,仿武当山榔梅祠,在太素宫东建起了樃梅庵,其中一株种植于此。据《天开神秀齐云山》一书记载:“仿武当建樃梅庵,植樃梅二株,今尚存古梅一棵,每当寒梅映雪,香飘山峪。”为此,我于九十年代初特致信至安徽齐云山管理处询问古樃梅之事,承蒙来信说“原由武当山引进两棵樃梅树,今树尚存一棵,树已移置洞天福地,初春开白花,其树高大,果如梅。”由于气候不同,其开花时间,或提前,或推迟,当不足多怪。为此我们特去考察了三次,均于不同的时间,即开花、结果和成熟期与史书描述进行了比对,与古书所描述的基本一致。

综合所述,武当山“插梅寄樃”的故事并非无稽之谈。当然也并不是说,插梅寄樃的故事成立,就一定认为樃梅是玄帝亲手所植.它是梅与奈李树嫁接后的产物。倘若古人没有这门技术的话,就是通过鸟类或动物作媒介,将梅的果实带入奈树的窟中,在奈树树窟中的腐植土上,又生长出梅苗。其根部为樃果树果州(奈树),其果实也就介于两树之间,加之它们间比较亲近,成活的基因较好,所以生长出的果实又象梅又象樃,其味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我国古代嫁接技术较早,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有关于“连理木”的记载。所谓的连理木就是自然接木。两株靠得很近的树由于并靠得很紧,树皮擦伤后愈合在一起,形成连理枝。土壤内的根也可生长在一起形成根连理。人们受自然接木启示,就将两株植物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嫁接技术,因而最早出现的是靠接法。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氾胜之是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公元前1世纪西汉氾胜所著的《氾胜之书》提到“下瓠子十颗,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不过数日,缠处便合为一茎。留强者,余悉掐去,引蔓结子。子外之条亦掐去之,勿令蔓延。”以种瓠(一种葫芦)为例,记述了西汉的嫁接技术。这是我国有关草本植物嫁接的最早记载。史载唐宋代的嫁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同科同属嫁接已经不存在技术问题了,所以樃树嫁接在梅树上,属于同科同属,自然成活率较高,同时也解决了树木高大的问题,结出的新鲜果实,人们就取其两树名的第一个字.即取名“樃梅”,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武当山是不是存有樃梅呢?有一老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原均州大户朱氏家族是明朝皇室的后裔,崇祯年间朱楠到均州任职,在此武当山下落户,朱氏的第九代孙朱孔模在山麓的金陂建有一座四季果园,果园规模较大,长期雇佣专人看护,种植有水果数十种以及花草等,其中有一个果实十分近似樃梅果,也可能是祖辈留下的规矩不能叫其原名(樃梅),所以地方百姓就因果色黄而取名“黄蛋”。其果实与花色、成熟期、核、果形、成色均于樃梅无差异,该果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未成熟期味道苦涩,难以入口,成熟后,不仅好吃,而且颜色极具靓丽,金黄色,正像古代说说的“金相玉质,非凡品也”!

经调查,十堰地区唯有丹江口市有此品种的树种,分布在各个乡镇,其叫法不一。如武当山五龙宫为“布袋杏”、山下名“黄蛋”,凉水河镇、丁营镇叫“黄安”,均县镇、习家店镇、三官殿均叫“黄蛋”。

为了更一步弄清该树是不是异种,才能断定它是不是遗失多年的樃梅树种十分关键。就此我们先后聘请了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徐博士以及华中农学院的教授孙华美同志帮助认定,随即送去了齐云山古樃梅和黄蛋树的标本,包括枝条、花朵、叶片、果实,以及照片等。经过对该树的树种、生枝、叶片、花色、果肉、果核、品质等均作了具体分析,对植株的形态性、果实性状、生物学的特性等方面进行了鉴定。专家对此物种的描述与古籍里描述的一致,几乎无差别。

南京对齐云山洞天福地古樃梅树鉴定为古梅,蔷薇科李属;华中农学院对黄蛋鉴定结论是“该品种可能是杏李的天然杂种”或梅李的杂种。其“品质上等”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优良树种”保质期为19天比日本最长水果保质期12天还要长7天,世界上保质期能够增加一天就了不得,况且是一个礼拜,前景非常广阔。

结论,奈李与梅嫁接后就是古代的樃梅,黄蛋树是古代传至千年的樃梅物种无疑!

随着樃梅之谜的面纱被解开,那种玄妙神秘已经成为往事,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在封建社会,高品质的榔梅果只有皇宫贵族所享用,神奇的樃梅果愈越千年间,老百姓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今天我们有幸感恩上苍赐予人类的新物种没有绝迹,而且一直在服务着百姓,它真正重归于所有的人们,进入了百姓之家。

武当樃梅,虽然长期被道教所神话,但是它的品质和口味,依然神奇!

       

        作者:赵本新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