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献王朱柏投龙简于武当的真实意图
投龙简,是中国道教在斋醮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为封建帝王专用,后被王子们所效仿,仪式活动最早始于汉代,东汉五斗米道就有向天、地、水送简之俗,投简制度成熟于唐代,后宋元明清均有活动。如唐武则天在嵩山峻极峰投金简;唐玄宗在南岳衡山所投铜简;吴越王在江苏苏州投玉简和银简。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在河南投龙简后立“投龙简记”碑记等等。他们在举行黄箓或金箓大醮之后,为酬谢天、地、水三官神灵,把写有祈请者消罪愿望的文书写在简上,把金龙、玉璧、简、金钮用青丝捆扎起来,分成三简,并取名为山简、土简、水简。将山简封投于灵山绝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简埋于地里以告地官中元;水简投于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这天地水三官又称三元。这种告请三元的投简活动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灵保护社稷太平,人民幸福、安康、寿锦为目的。
古代投简有三种形式,其质地有金、银、铜、石多种,方式上且是固定的。
武当“山简”于1982年修筑武当山紫霄宫至乌鸦岭段的盘山公路时,在紫霄宫赐剑台(红军烈士亭)外的悬崖上出土,当时土炮放后发现了四件文物,其中有三层叠棺,一端露出崖外,棺木上下摆放的整齐有序,每层相距约八十至一米,由于出土时现场遭到了破坏,故不能判断发现山简的准确出土位置,只能证明在叠棺之上。与山简一块出土的有四件文物,即青石质地山简二块,金龙一条、玉璧一枚。四件文物出土时用细麻绳捆绑在一起,上面涂有一层朱砂。简文有准确纪年,即“建文元年岁次已卯正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戊”,是十分珍贵的文物,首先是纪年珍贵,属于稀释珍宝,当年永乐皇帝登基后下令将建文皇帝的年号一律用洪武作纪年,凡书有纪年的实物一概砸毁,所以在全国很难找到一件有建文纪年的文物,而武当山这几件自然就成了难得的瑰宝。而叠棺也是古人葬俗风水中难得的实物例证,说明历代风水师遵循的理论是一直的,而且世代沿用,这批文物显然也是经过风水师事前选择好的投放地点,刚好与叠棺选择的位置分毫不差。虽然出土时没有人发现它的准确位置,但从叠棺分析,我们有理由证明它就在叠棺之上掩埋的。
山简正反均有文字,简文阳面阴刻,文曰:“今谨有上景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以今上元令节开建太晖观、太晖三景灵坛,启修太上洞玄灵宝崇真演教、福国裕民、济生渡死、普天大斋,计一千二百分,通五昼宵,今则行道事,竟投简灵山,愿神愿仙,长生渡世,飞行上清,五岳真人,至圣至灵,乞削罪箓,上名九天,请旨灵山,金龙驿传。建文元年岁次已卯正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戊,上清大洞经箓法师臣周思礼于武当山福地告闻。”山简阴面,竖刻一行符篆,阴刻,为道教杜撰的龙章凤文。
根据简文得知,湘献王朱柏本人“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开始规划建设专用道观,在营建大殿规划在高台之上,而且采用6根盘龙雕刻石柱,工竣后,取名“太晖观”并悬额。六年后,有人向朱柏反映,说有人举报你建设的房屋等级超越了地位,有谋反嫌疑,朱柏恐惧,随即与道士商量到武当山祈福消灾,于公元一三九九年正月十五日率众道人,聘请乐团,特到武当山修坛设醮,举行了太上洞玄灵宝崇真演教法式活动,并以为‘福国裕民、济生渡世’之名,分别在太晖观启修三景灵坛,在武当山紫霄宫福地殿设立了罗天大醮,醮事分别由武当道长和太晖观经籙法师周思礼主持,按神仙等级设立斋位一千二百份位,请求上天各路神仙就位聆听发愿,实现消灾的愿望。经五天五夜后完成醮事活动,随后选吉时投关,宣告醮事结束。按道藏《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56中所述,投简是为亡过的某某,就某处修建灵宝大斋,而湘王柏这次醮事是以为国为民祈福,设立国醮,祈求国泰民安。表面上看,其精神难能可贵,而实际上是隐射国家已经面临着危险,为“奸人”当道,需要得到“神灵”的翊佑,也很希望通过“济度亡灵”时让父亲朱元璋的英灵显佑,能重新赐予一个好的国君来取而代之。由此可见,湘献王朱柏设立醮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推翻所谓的“昏君”而已。
古人为什么用金龙来投之灵地呢?因为龙在古代被人们视为“四灵”之一,在此,金龙被喻为神仙登天的驿骑,可传达文意,并能通感天地,龙坐骑为先,龙“负简即腾信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镇坛以通诚,十极镇”,同时,龙也可以在阴曹地府中传达信息,以避不测之祸,传说地狱中有苦差、苦刑等,通过斋醮可以贿赂阎王,为其赎罪,可以免去一切灾难,这是人间对死难者来世所寄托的一种美好愿望。
湘献王朱柏,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封王,十八年(公元1385)就藩于荆州府。朱柏,不仅是一个知书达理、富于情感、富裕浪漫的读书人,还是一个胸怀大志、文韬武略,具有抱负、忧国忧民的好藩王。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个地道的道教信仰的忠实信徒,这次开设的武当醮事活动的主持人,就是他亲自选定的宗教人士,即开创的太晖观住持、经箓法师周思礼。而他自己也称其为“三景弟子”,三景者,据《太上八素真经》记“凡遵三景,称三景弟子,己度三人,从传授得称三景法师”。据有关史料记载,朱柏到荆州府就任后于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公元1393年)在州城西门外太晖山上就规划、设计创建了太晖观,终于在六年后工竣,朱柏十分信仰道教,在为该观取名时,也有“太史占卜”而定,大殿供奉他崇信的玄天上帝。而大殿仅有一小间,在平原地区,该建筑基础距地面升高了约3米而已,显示其殿堂的庄严和肃穆。然而,就这么一座小巧的建筑被号称“雄甲荆楚”,被世人称之谓“赛武当”,在中原被呼为敢与武当对埒的建筑群。殊不知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建筑,却成了朱允炆罗织湘王罪名的把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使他的生命成了人间匆匆的过往之客,归天时年仅28岁,可怜英年早逝!
湘献王到武当山设立醮事,祈求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具有他的政治背景,朱元璋遗立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本义想平稳天下,使皇权能长治久安,但当时处于动荡的战争年代,外不平而内不稳,他选立了没有功绩的皇孙登极,藩王们自然愤懑不平。然而,朱允炆登基后对有赫赫战功的皇四子朱棣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安置,而是庸人自扰,不能不使那些关心国家前途的大臣们着急,湘王柏就是其中的一例,朱柏的建醮,表面上是为祈求国家平安,也包含有为死去父亲而超度亡灵的悲哀之情,而事实上是影射惠帝朱允炆没有能力承担帝业,为国家的前途而忧虑!建文虽然能够顺利登极,实乃朱元璋之溺爱,部分大臣和藩王们并不接受年轻的皇帝,而有自知之明的建文更是揣揣不安,这位心胸狭窄的国君在没有稳定政局的情况下,不是选择了任人为贤的开明政策,而是选择了任人为亲的敌对政策来排除异己,到处秘密安插心腹,搜集、罗织那些不服臣子的罪名,以此来警告大臣们的“越轨之举”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这次的醮事活动很快传到建文的耳中,建文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他面对四面楚歌的莙境,深深知道若有人振臂一呼,将会一呼百应,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政权,料定经不起折腾,最终他就下了一个赌注,选择了剪除异己。“君子治罪,何患无辞?”朱允炆听取了参政翰林学士黄士澄的“谋略”随即诬陷湘王柏等五位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一场政治屠杀开始了,随废周、王、肃及岷王梗为庶人,幽代王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献王柏以告反遣询,柏疑为自己必死无疑,不愿在京城受到极刑,于是带着满腹的遗憾,阖然含恨自焚,结束了短暂的一身。
湘献王自元月建醮至夏四月离世,仅有短短的三个月,从醮事活动足以看出湘王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超凡的洞察力,为一代明臣。但遗憾的是奈于皇权至上,最终不可能会逃脱死的厄运,但绝不可能去苟且偷生,只有壮烈殉国,告慰天下,才是大丈夫之举!可怜的湘王建造的道观还没有好好的礼拜,就随同湘王一道去见了阎王。湘献王朱柏的逝世,不仅反映了明王朝内部间政治斗争的尖锐,同时也是封建社会明王朝家族斗争的一个缩影。
作者:赵本新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