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香俗

古代,被仙家誉为“云外清都”、“世外桃源”的大岳武当,历史上曾以“清幽”而闻名于天下。然而,自从有了“神仙显灵”的那一天起,它就再也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那个幽静。尤其在封建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庶民百姓,没有一个不拜倒在“神”的脚下,正是有了所谓“神灵显赫”才拨动了无数敬仰者那颗虔诚的心灵,他们年复一年,以最真诚、最善良、最朴实的心,用自己的行为向神表达一份“厚重”之礼,那就是世世代代延续朝山敬香的香俗。

 

在武当山数以万计的碑刻摩崖中,几乎到处都是人们记载“神灵显化”的见证。建醮、化缘、造殿、塑像、施舍功德,而嵌刻着“功德无量”“流芳百世”“千古不朽”“名标天下”等等碑题,正说明了历代劳动人民都有一颗善良而朴实的心灵,希望天下太平,所有人民能安居乐业。那些虔诚的信徒,不论年龄之别,也不论籍贯、出身,均皆入山朝谒真武大帝,这些烧香拜神的人,通称谓“香客”。

 

武当朝山敬香,古今皆盛。他们朝拜各自都有不同的需求,香客有专门定期朝山的,也有随机性来敬香的。定期朝拜,有每年一次或数次不等,也有二年一次或三年一趟者。朝山的日子有择期,也有临时决定的,一般都要选择“黄道吉日”长期朝山进香者,被称谓老“斋公”或老善人等。有集体结社朝拜,也有家族式朝拜,这些进香会形成了一种惯例,而这个惯例久而久之,无论在民间或是官方所举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进香活动,都称为进香香俗。

 

在古代被称为“天下第一香客”的是历代皇帝。因为有历代帝王的信奉,才使武当香火代代延续。他们营造殿堂,大肆塑神造像为信士提供进香活动场所。在武当山文献资料中,大量记载着历代皇帝颁发的圣旨和建醮祈福的朝圣活动,圣旨每年为武当山祭祀专拨香裱、灯油等银两,虽然贵为皇上,但也都属于香俗的一种。宫廷其他成员以及太监也都纷纷效法。如弘治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敕太监李祺顺赍(ji)御前及中宫皇后布施银两、香烛、宝幡于玉虚宫等宫观悬挂,计开银七百两,各色紵丝衣、罗绢幡三十一对,白檀香五十柱,降真香三百柱,攒香二百斤,线香一百柱,纯红蜡烛五百对,油烛一千对,香油一千五百斤。

弘治十四年闰七月二十五日敕御用监太监王瑞、御马监太监陈玹、御用监太监魏伦,今命尔等管领皇船并马快船只,装送真武圣像前去大岳太和山奉安,并带祝帛银两就彼祭祀修设斋醮即挂幡,已敕湖广镇巡并都布按三司官委官整备……计开御前静乐宫奉安镀金铜真武像一堂……太和宫大顶金殿内供奉间镀金银钑云龙供器一付……中宫一堂遇真宫奉安镀金铜真武一堂……东宫建醮七昼夜,银七百两,经钱银三百两……祝文一道。

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监陈宽等于乾清宫,钦奉圣旨凭司礼监写帖子说与差去湖广武当山等处奉安圣像修建斋醮好事,太监王瑞、陈玹魏伦知道。今差锦衣卫千户秦玉并差来镇抚王良等斋赍去银两制帛香烛等项……计开静乐宫好事四十九昼夜,御前银三千两……祭告玄天上帝,办祭银五十两……祭告三清办银一百五十两……玉虚宫好事四十九昼夜,银三千两、御前银一千两、中宫银一千两、东宫银一千两……祝文一道。

弘治十八年十一月十一日,钦差太监韦兴于乾清宫请出镀金铜玄天上帝一堂,供器俱全,本年十一月十八日御用监太监王瑞又请出镀金云龙供桌一张,水火一座赍送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内安设贡献。

嘉靖五年二月十六日,敕正一嗣教大真人张彦頨,朕即位五年欲照先朝故事为民祈福,特命太监李赞同尔赍送钱粮前去大岳太和山修建清醮,安奉圣像,升左至灵吴尚礼亦令随尔共事,沿途合用船只廪给及护送人,夫已敕各该衙门照例应付并敕湖广镇巡三司及管山参议┉计开圣像一堂大岳太和山静乐宫安奉真武一尊从像四尊执事全……以上香烛分散各宫观焚点。建储醮,银一百两……中宫建储醮银二百两……清宁宫建醮,银二百两……永淳公主建储醮银五十两……三位夫人建储醮,恭奉夫人银二十两,庄奉夫人银三十两,肃奉夫人银二十两,恭庄二夫人紵丝衣纱罗袍共三件,紵丝幡一对,香信银十两,香烛一包。

武当香俗影响到宫廷的每位成员,帝王每年祭祀武当已成为惯例,内容很多,宫廷的建储醮也选择在家庙武当举行。明朝“玄教”盛行天下,每位新皇帝登基,都必须派祭祀官来武当祭典,完成进香朝拜仪式。国家设正六品官提点武当各宫观,每年由国家按计划送(奉)进香香钱,或降真香、供法器,或经书等,以示对武当道教的重视和信仰。据《明史·太宗实录》记:“武当山宫观成,赐名‘大岳太和山’冶铜为殿,饰以黄金,范真武像于中,选道士二百人供洒扫,给田二百七十七顷(折合今4155亩)并耕户以瞻之。仍选道士任自垣等90名为提点,秩正六品”足以见当时皇帝信奉道教的程度,也反映了宫廷香俗文化。明代武当山朝山进香的鼎盛景象,也并不是偶然兴起,他们均效法前任,心脉相传。又据《大天乙真庆万寿宫碑》记,元朝时“仕女会者数万,金帛之施云委川赴”另据《明经世文编》载:“……四方虔祷者肩摩踵接,递年香钱,所入不啻数千两……而后监专董其事”明代文人张开东在《大岳赋》中也叙述到明朝武当山有游人“踵磨石穿,号声山裂”足可窥出明朝香火的炽热,当然,唐、宋、元、明、清均有例证,甚至有更早者。

纵观历代朝山现象,进香香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结社(会)朝拜的香客

 

结社朝拜(或结会朝拜)。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自由组合而成的民间社团组织。他们在组织方式、担任职务、进香程序上,都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一般选当地辈分高、资格较老、受人尊敬、德高望重,并且孝敬长辈、进香次数多的人才能胜任,具备多种资格的人才能担任会首,亦称“会头”(当今也有机关领导、农村村长或组长担任,因为他们相比之下比一般人更具威信,时代变了,选拔的会首也随时而变,多半不按古代的要求那么严格),有会首发动组织会众。也还有家族组织起来的进香团队,也还有三五人结伙组织起来逐年发展壮大起来的组织。总之,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最有名的香会有悠久的历史,多者千年,或几百年,少则几十年不等。历史上有著名“盂兰盛会”“进香会”“朝山会”“百老会(经常保持百人,减员才能增人)”、“朝爷会”“同心社”“同庆社”“一心社”等,有相当的社团一直延续至今,而古代以纯粹的敬神朝山行为到现在或多或少的又掺杂些游乐性的自我表现形式。

 

 

二、单独朝拜的香客香俗

一般单独朝拜的香客,是信徒因故需专程前来向武当真武大帝(民间也多称谓“祖师爷”)请愿,以望达到意愿;今天的信士,也有路过此地而临时决定的进香人士。他们所求的内容不同,但方法上大同小异。

 

三、烧大香或烧苦香的香客香俗

烧大香香俗,这类香客是武当山香客中最虔诚的一种。一般有两种方式,即一是苦香,香客用一种锋利的剑,长约5-7寸,宽约1-2公分,直接从左脸颊平插入进香者的右脸颊(两腮帮)外,平插进去刚好与上下牙齿齐平行,香者咬住剑身,将口锁住,所以人们称为“锁口剑”如果信徒见不到“祖师爷(真武大帝)”就不得进食。香客与“爷”会面后叩首祭拜,并向爷默祷或倾述愿望后,才能将“锁口剑”拔出,然后取香灰涂抹在两腮帮的创伤处,程序宣告结束。也有“锁骨剑”、“锁肩剑”等酷刑。二是绝食进香。信徒沐浴斋戒,即净身戒荤。从家中出发前饱餐一顿(但不得食荤,也不得近女色),然后择时启程,用双手平托住供盘,盘内放置事先为祖师爷精心制作的蟒袍、冠冕、披风等供品或供物,见到爷后礼毕完进食。有的因远途跋涉而又绝食,往往昏倒在途中。也有精力不支者,被二人搀扶着,他们用虚弱的身体和仅有的力气,迈着艰难的脚步入山“尽孝”朝拜礼毕后才能入食,以表虔诚之心。

 

锁口剑

以上两种方式,一般都是因为他们父母触犯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等所诱发的灾难,或是前世所犯下的罪孽,今天有后辈儿孙自愿替父母消灾祛病,他们都是甘心情愿的受苦肉之刑,以表达其孝心。

四、替人代朝的香客香俗

代人进香香俗,也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进香形式。多是因老人行动不便的人,他们都是真武大帝的忠实信徒,因行走不便,不能亲自登山,但又不能中断进香,故特委托亲人或他人代为朝拜。

 

    五、以祈求个人愿望求其实现为目的的香客香俗

    这类香客多半是为了某种单一目的而专程朝拜的香客香俗。每次祈求一事希望近期能够如愿的香客,均是属于现实主义者。他们或为恋爱婚姻、工作调动、升官发财、求儿求女、消除病魔等,也有为求学、升学或求留洋海外成功等单一的祈求。1982年紫霄宫存有一信士送来的一幅对联:“蒙仙照,十载寒窗越渡东海,感神恩,一朝登榜再攀书山。”这是湖北天门县北湖村信士在学前许下学海成功的还愿愿,愿其东渡留洋后再度“攀上书山”。为报答神恩,遂特写对联一幅,以资对神之褒颂。这也是信士为某一事祈求神灵,能佑如其愿例证的一个缩影。

    六、专门许愿或还愿的香客香俗

    所谓许愿香俗,就是信士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特向祖师许下的诺言,一旦灵验,许愿者即要按诺言去做,谓之还愿香俗。例如武当山文物管理所文物总账登记的一尊真武神像,登记表:213号,即是香客在武当许诺灵验后所铸造的一尊圣像。文日:“吉祥如意,武当山保家,家而清吉,玄天上帝金身一堂运到。信士等各发虔心起定,鲁桑喜,西北赵家庙十方众士,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虽然文字不顺畅,但字里行间已明其意。另如文物登记:24号,为香客还愿送到的一尊祖师。刻有铭文:“发心化主真洪,许造祖师一堂,永远信奉。河内县李封村□□□家店善人吕臻,嘉靖二十三年造。”许愿的香客,有些是为保清静,或为保安宁。若家中平安大吉,那就需要事业上有所成,或是学海成功,或官运亨通;要么希望经商顺利等。他们想借助神灵保佑获得更为圆满的意愿。由于笃信于神,既使所求不应,他们也毫无怨言。他们以为把精神已寄托给了神,就应充分信任神。没应验也可能是神在考验.或是要求继续努力。为此,前一年不应,新的一年继续来山祷告许愿,直致成功。灵应后,他们就毫不吝啬地将许下的诺言办齐,礼奉武当,稽首交给“祖师爷”。许愿与还愿告一段落,新的许愿或是新的祈求,在新的一年也可能又重新开始。

    七、磕头的香客香俗

磕头香客的香俗,是众多香客中最穷的一类。一般是家境比较贫寒,一趟“朝爷”路费,就会花掉全部积蓄。但又因为严格的“规矩”(即没朝过爷的,死后不得入祖坟)和“岁岁朝武当,年年都平安”还有“心诚则灵”“人到神知”的说法,所以这些人又不能不来武当朝拜。这类香客的要求,没有奢望,十分平常,只要平安无事,六畜兴旺,能过上安稳日子也就知足了。这些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足盘缠费用,进山后,不在进贡,只求赎罪。逢庙便拜,见爷即磕头。当然他们也是分层次的叩首,庙大爷大,多叩;庙小爷小,少叩。但是祖师无论大小,叩首无论多寡,或叩l000个头.或叩500个头,最少也得叩数3个头,即三叩九拜。更诚者可叩达九千下之多。也有叩“响头”的,将头磕在地面上,发出响声以示心诚,让“祖师爷”亲眼目睹这虔诚的一幕.以便让“爷”发出恻隐之心,使其早日如愿。

 

    八、唱戏耍猴的香客香俗

    这类香客与磕头香客差别不大,也是穷香客朝拜祖师的香俗之一。他们是靠说唱卖艺来养家糊口的,没有较多的积蓄,故而将自己的手艺或特长向祖师献艺表演。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让爷高兴高兴,表表心意”。而以唱戏来进香的也不只是单独的,也有数人合在一起。单独的,有独唱;集体来的有二重唱、大合唱等。多数以唱家乡戏为主,兼唱一些地方经典性戏曲。河南信徒和湖北荆沙一代的民歌近似,各段均以“海海咪呀,海海途”结尾,其意义不详,至今歌谣流传盛广,在武当三月三、九月九香俗中常见。

    九、以化缘作功德的香客香俗

    这类香客一般在其它宗教都有。他们以吃斋行善为主,在外云游化缘,并按时将募化来的钱一分不少地送到武当山某一宫观住持手中。募主一般要求竭力完成某一建筑修建所需的全部费用。有的要人老几代才能完成,有的功至半途而丧,临终前又嘱咐儿孙继续完成大业。南岩宫大门外有几座坟茔,其中有一位墓主为任定邦的信士,他就是用尽毕生的精力却未能实现宿愿,又托嘱后辈的继续来完成的例子。直到现在他的儿孙们每年仍然还来武当朝拜并捐助资金。陕西省宝鸡市有一位工人,一生坚持募化,1991年老人90岁故去,他的儿子又继续担当该项义务,自述已经有五代人致力于修建武当而终生奔波。其父临终前要求他在武当南岩恢复南岩大殿。这是他们几代人的共同愿望。并多次要求技术上由文管所提供,资金由他家资助,当得知需巨额资金时也表现出唏嘘,表示应尽微薄之力。当然,也还有荆州、河南等地的募化信士,一生都奔波于这项艰苦的事业。

十、演巫术的香客香俗

这种香客香俗,在武当山也是小有名气的,往往有一些“巫神”借助祖师的“威望”,把乡村中的“坤马”巫术在真武大帝面前表演。把带来的信士弟子叩首礼拜,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哭附体,向身旁的信士弟子托言,使信众对着这位“马子”稽首礼拜,或给祖师再次叩首,烧香焚表;同时又向巫婆跪述请罪,请求宽恕。这种情况不免有骗术于其中,目的不在敬祖师,旨在胀满自己的腰包,在中国农村中常见,一般不正规。较正规的至今仍然保留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台湾和沿海内陆,以及东南亚一带盛行扶乩之术。扶乩,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古代有很多的说法,又称扶箕、扶鸾、降笔请仙等,在扶乩

中,神明旨意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台湾人多半称之谓扶鸾或扶乩,而扶乩最早纪录见于我国东晋时期,唐时传入日本,由日本传入荷兰,再由荷兰传入欧美各国,在日本叫做灵子术,西方国家称扶乩的板为维吉板,研究扶乩的组织叫灵学会能够组织扶乩和与神交流的人称神媒灵媒一般会有2—3人组成一组行鸾。据史料记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生前笃信扶乩,有一次乩盘上写出了许多古代希伯来文,当时在场的人都不认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的哥哥伊拉斯马斯·达尔文坚信扶乩,经常在自己家里组织扶乩会,达尔文曾经参加了一次扶乩会,但中途退场了,达尔文的好朋友、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对扶乩虽然持怀疑态度,但经常参加扶乩会,而达尔文的另一位好友、著名科学家华莱士却是扶乩的坚决拥护者。扶鸾者往往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哭附体,一会儿做一些有悖常人的动着,一边又向身旁的信士弟子托言,使信众对着这位“扶鸾神”稽首礼拜,或给祖师再次叩首,烧香焚表;也有一部分信众又向巫婆跪述请罪,请求宽恕前世的罪恶。当然,这种情况不免也有少部分人有骗术于其中,目的不在敬祖师,旨在胀满自己的腰包。  

 

    十一、沾仙气的香客香俗

    “沾仙气”的香客香俗,多为女香客。她们以朝拜为由,到神山与“童男”生活,达到“仙气”沾身的目的。她们有执著的信仰,有善德之心,除了与有道之人在一起生活外,还参加一些祭祀活动和有益的劳动,他们均不同其他人来往。这种香客分不定期或定期的两种。她们“沾仙气”的时间也不等,每次或一、二个星期,或三、五个月,再长者乃至一年、二年。其目的亦不尽相同,或为“带仙回乡”等,也有为的是伺候“仙人”以提高德行或修为等目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多见。然而,它的起源却无从考起。

    十二、积阴德的香客香俗

此类人大都是富有者,属于精神追求的香俗。他们生前无所求,不求一生无灾病,也不求家有万贯,只求来世,他们经常捐献钱财,或修筑神道,或修缮庙宇,或修桥补路。生前虽无所求,唯求死后转胎人身,不做牛马,积下阴德使其在“阴曹地府”不受酷刑,以达到“自然超脱”。

 

    上述十二类香客,由于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所以他们的敬神表情亦不尽相同,喜、怒、哀、乐、愁、生、老、病、死、苦都在每人的脸上无遗地表现了出来。

    香客们的风俗习惯、敬香的礼物。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特点:

    1、礼仪庄重,仪表统一

    凡朝山者出发前必须沐浴净身,不食荤腥。临行前首先向长辈叩头请安,陈述朝拜内容及敬爷的礼物。老人们再作新的安排或叮嘱,说些吉利之言后,他们才带上钱财,装上干粮,背起香袋出发。烧大香的信士,由会首指派专人向会员们分别收取定额现金,请上乐队或锣鼓或笙管笛箫等……沿途由会首指挥,以鸣锣为号,集体行动。上神山途中有铁的纪律约束,不得任何人违犯。古传有“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上山的斋公,下山的贼”之谣。斋公(香客)们慑于神威,害怕“灵官发怒,杖于南天门下的万丈深渊”,也十分的理智,不敢逾越雷池半步。见庙即叩,逢人便喊“欢上,欢上”、“早见金面”等吉利之语。一路之上香客们高呼:“无量爷授福!”手举杏黄旗、令字旗、幡旗、龙凤旗以及万民伞等,身背黄色香袋,胸围红、黄衣裙,并且佩戴黄、红布条的标记,上书香会的名称。待朝山的队伍跨入“神道”每人持燃香一根,身披黄、红、黑、白、绿五色披风或固腰,头戴黄或白色风帽,浩浩荡荡。见“爷”后集体诵经,统一烧香,统一叩首。朝山途中,散游行人见到这种朝山队伍,只能沿队伍一侧行走,不得从队伍中间横穿。假若有人急行横穿,他们会赶紧追上插队之人,再从他前面绕过来,以免好运被冲断。

    2、精品特产,五色贡礼    

每会香客都要向祖师或其他神仙“意思意思”。除集体香会敬献的外,香客们一般都要将家乡的上等土特产上贡。如:核桃、红枣、花生及各类水果、糕点、烟酒等。但香客不能缺的贡品就是供祖师点灯的香油,大都要定制优质小磨油或木榨香油。既使香客未带油,也要给祖师上灯油钱,以为替代。否则,香客就像没有完成一桩心事而常挂在心。也有的上贡一些全猪、全羊、粉条等为祭祀物。敬献的物品,一般有布匹,以黄、红、兰、青、白五行色为主;也有送丝、绸、缎针织品等;还有的因“爷”所处“地点”、“身份”不同,送置的神被、神披、神衣(袍)、鞋、帽、钟、表、镜等日用品;也还有送神帐、帏帐、锦帐、香炉、匾额、神灯、神像或五色衣、布、线、锦等,意为五色祥瑞。

      随着近些年的对外开放,还吸引了一些外商和港、澳、台、欧、美等地国家的朝山进香团。他们除捐募金钱外,还礼赠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复印机、打字机等现代化的“洋玩意儿”让“爷”也与时俱进,开开洋荤,还有的企业老总真的向“爷”捐献了真汽车。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当进香香俗有可能会一个全新的变化。

      作者:赵本新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