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唐代两件珍贵石刻文物

 

我国正史以及历朝《大岳太和山志》也均都记载了武当山五龙宫为唐初皇帝李世明敕建,然而,自解放后,湖北省文物考古队自1956年起多次到武当山考察,为了求得唐代的一砖半瓦,最终也是一无所获,给历史留下了千年之谜。就在人们失去信心之时,九十年代末,武当山文物干部在武当山五龙宫发现了一件石雕简版,留存在一间破败的土地庙内,让业界的人们兴奋不已。

 

石简版,高40.5厘米,宽14.5厘米,厚3厘米。简版楷书“本山 祀典土地龙神 夷陵所立”十二字,阴刻,下榫残,其中土地的地字为“埊”,用山、水、土书写构成上中下结构,该字是惟唐代独有,是武则天自己独创,这也是古代历史上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专用的文字。武则天改唐为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就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在文化上的改革,率先是文字改革,宋人对文字改革说法不一,即12、14、16、19字不等。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由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天、地”等十二字以献。据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石刻文物实料论证,武则天改革新字前后经历了五次改革,而“天”、“地”、“日”、“月”、“星”等十字为第一次所改制的。即在载初元年正月初七日(公元689年十一月改元)。武则天每改一字均有宗教方面的意义,地字用“埊”组成,字中的“山、水、土”为地,反过来说,大地是由山水土构成,即自然崇拜;又如“年”字,武则天用“千千万万”字组成一个年字,显然是寄予自己的皇权要千千万万年,统治长久,殊不知她已去世,这些字也就随之她的离世而消失。独创的具有宗教意义的字,生命虽然很短暂,但他却记录了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也为我们研究武当山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因此,此石刻当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89——704之间,公元1309——1396)的十五年间,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

五龙宫是唐贞观(公元627——649)年间,有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五龙祠。说明在五龙祠敕建60多年后仍然备受宫廷的重视,祭祀活动没有间断过,也说明武当道教也仍然处于兴盛期,而“夷陵所立”的夷陵所,很可能是驻军建制,今宜昌古名夷陵,古代宜昌、武当均属“荆州之域”。

另外一件是唐代神像,这尊神像原存五龙宫华阳岩。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此岩洞为唐代杨华阳先生修炼之地,后人就取其名为“华阳岩”。由于洞内庙宇是永乐皇帝重新敕建,庙中供奉的这尊玄天上帝就一直没有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忽视了他的外部特征,因此,人们往往是先入为主,以为他就是明代神像,没有去深入研究。当时间推移到2000年,谜底才被揭开。无意在文物史料中发现陕西周原有尊玉雕玄武,描述与武当山玄武形象近似,也类似佛像,坐姿雷同,其状若结跏趺坐,修炼状,右手握巾,左手握拳放置左腿跟,披发赤足,双腿间一龟蛇,仰天闭目,座饰祥云,四肢均饰卷衣状,着战袍;而武当玉雕玄武与其极其相似,其衣纹简练,线条流畅,雕琢古朴,刻画生动;圆领,外饰披风,状若打坐,目光慈祥,披发、张目。据香港大学吴京星博士考证认为,“很多人以为古人修炼是闭目,其实恰恰相反,‘张目’在修炼中叫‘吃光’是早期修炼家的独创。‘吃光’就是‘食光’,气饱而不食,《黄帝内经》中也有此记载。”这尊玄武为双盘(天盘)打坐状,两脚藏而不露,与唐代鉴真和尚(687-763)的服饰、修炼状雷同,外形态几乎无差异,脚下无龟蛇,这正是早期玄武人格化的雏形。陕西、武当的两尊玄武在全国均无重样,尤其在武当宋、元、明、清的数百尊玄武中均无类似,唯不见此例。因此,武当山这尊玉雕玄武当属唐代中期的作品,略早于陕西,陕西的玉雕玄武应为唐末或北宋初的作品,属于过度期的产物,为后来“披发仗剑,履龟蛇”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玄武仍然还处在塑造和再塑造之中,但其大体形象已基本定型,即披发赤足为其主要特征。

 

        这两件唐代石刻文物,如实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信息,不仅对唐代石雕工艺和艺术造型提供了借鉴,而且对研究武当道教的发展史极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制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本新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