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名之谜

自远古以来,武当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东汉以后道教团体的成立,宗教建筑遍及全山,规模宏伟,然而,对它的命名却鲜为人知,众说纷纭。

 

相传,上古时玄武就是在此得道飞升。按《道经》记载,玄武原来是净乐国的太子,住在大海的东边,其母善胜皇后一日梦吞红日而妊娠,孕十四月生太子玄武,15岁时巧遇一道人,经指引来到一座仙山修练了四十二年,中途由于意志不坚欲返,神仙“玉清圣祖紫气元君”下凡点化,终于功成正果,后被封为“玄天上帝”。该故事广为流传,北宋时期文人将这个故事编辑成书,于是这座仙山其名也就也就尊为“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简言为“武当山”。武当之名实际上应该早于该故事,因为秦始皇始分天下之时就有武当之名,历代仙家均以武当为荣,历代《大岳太和山志》记也均以这八个永恒不变的字,作为志书的开篇。

 

考古学家认为,中国古代四方四神的信仰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盛行,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两汉时期,四象演化成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故而四象也随即被称为“四灵”。古人将天象分别看成是四位神祀,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中国古代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尊为四灵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四神、四象所具有的“镇四方、辟不祥”的守护神职能更为人们所重视。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在《楚辞·远游》诗中写到“时暧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暧曃”:昏暗不明。“曭莽”:幽暗迷蒙。大意是“时已昏暗四周朦朦胧胧,召来北方玄武七星奔走串联”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仙怪异之物,先后有太皓、西皇、颛顼等四方上帝。有雷神丰隆、木神句芒、风神飞廉、金神蓐收、火神祝融、洛神宓妃、湘水之神湘灵、海神海若、河神冯夷、水神玄冥、造化之神黔瀛等各类正神,有玄武星、文昌星等星官,有赤松子、傅说、韩众、王乔等仙人,有八龙、凤凰、鸾鸟、玄螭、虫象等神话动物,有汤谷、阊阖、太微、旬始、清都、太仪、微闾、寒门、清源等神话地名,迷离惝怳,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摇。从诗中可以看出,水神和玄武神是有区别的,玄冥为水神,玄武是星神。诗文中已经明确玄武是星神,由于他行动速度快,所以才会选择玄武去串联其他神仙。由此可以看出,玄武自汉代以后,才登上北方之神位,正式履责水神,通称“北方水神”。

 

1993年为武当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湖北省台办外宣处汪传数处长在航拍武当时,发现天柱峰巅的紫金城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神龟出海,曾轰动了国内外专家和宗教学术界的代表。其实,它并非为龟,俨然就是一个玄武的形象。玄武必须是龟蛇合体,而通往大顶的神道是沿着三天门至朝圣门(天柱峰西),绕至南天门(紫金城入口)再至东面的九连登,最后上至金殿,这就是蛇体缠绕神龟,因此说它就是玄武的形象。

《大岳太和山纪略》云:“夫山之奉元武者多矣,此何独以武当名?意者荆南火方也,楚王祝融火神也;武当度分在翼,翼于南方七宿为翼火蛇,又天之火宿也;于九星为廉贞,于五星为独火,于天机为燥火;考山图也,孤峰烟起,群峭攒空,象亦火也,惟奉北宫真武之水精以镇之,乃有水火既济之功。武当之名,太和之义,或寓于此。”武当山地属荆州所辖,位于荆南方,五行为火,而山形又像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焰,中峰高俊,状若燃烧的火苗,孤峰焰起,周围众峰朝大顶,也像即将熄灭的火势,呈燃烧状,这是天象预示。武当形成了一个天下奇观,即“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这一壮观景象。

 

武当山天柱峰外形火太盛,而五行又属火,数理为极盛,极盛者天下阳阳会出现偏颇,就必须要平衡这样的态势,那么水火相济,于是古人就将水神派往武当镇守,阴阳协调了,天下可以太平,气候也自然而然地调节的风调雨顺,“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这一种说法,在这里又得到了体现。水火济济,阴阳协调,汉代人特别《易学》,讲究数术与阴阳五行,荆南方的武当使天下和谐了,世间和谐是天大的和谐,所以说“阴阳和合”“保合太和”随之仙山又更名为“太和山”太和是一种人间和自然最高的和谐。武当山这名字,在秦汉之前就已经有所记载了,是民间信仰的星神,而道教最先将玄武神引入该教。

关于武当山为什么取名武当,有专家提出“武挡”一说。

杨立志教授在《武当道教史略》认为,武当山最初的得名,可能与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有关,武当山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秦、韩三国交界处 ,从战略位置上看,这里山高壑深,地势险要,又兼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武当山北面的汉水、丹水一带是楚国抵抗秦国入侵的前线,楚国在武当山地区驻扎军队,以勇武之士抵挡秦国的军队,“武当”一词含有“以武挡敌”的含义。

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远古的黄帝战蚩尤时期,传说黄帝曾率部经由太和山南下,拒蚩尤而杀之。也就是说黄帝率领子孙用武力南下挡住了蚩尤,保护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存条件,故以后太和山又称“武当山”。

也有专家认为:传说是在很早以前巫姓和丹姓两少数民族住于此地,为了纪念巫丹两姓而取谐音武当而记之。

“武当”音近巫丹,也许与巫山、丹水等古地名有某些关联。四川省社科院王家佑先生认为“‘武当’音近‘巫丹’与‘武担’,也许与‘禀君之先,出自巫载’的巫山、丹水等古族名、地名有历史迁播的关联”。“因知‘武当’源自太昊巴人之‘巫载’(巫载为古国国名,巫载文化)‘武担’(巫为武,载为担,巫载=武担=武当)”。

 

武当之名,由来已久。根据已逝的台湾考古学家魏聚贤先生,他用毕生致力于美洲的研究,在《中国人发现美洲》著作中,提供了详尽的证据,指出在美洲16种不同的器物上,有中国古代文字共70余个;有中国特有的古代花纹有三种:饕餮纹、云雷纹和蟠螭纹;有中国特有的古物:鼎、鬲、爵、牺尊和仓囷。甚至指出东晋的高僧法显,在第5世纪初到过北美和非洲。还有令人惊奇的例子是1865年,秘鲁学者瓜基(Corde de Gugui)在秘鲁北部禧玉山中发现一银铸裸体女神像,向人们展示了公元五世纪时中国武当同美洲之间的某种联系:她双手(右臂残)提着铜牌,两牌各铸“武当山”3个汉字,字体近似南北朝的八分书。又秘鲁国公园有华文太岁碑幢。由此可见,武当山之名并不像我们常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究竟它在历史上扮演着什么角色,还待进一步探求。

 

关于武当之名的说法,众说纷纭,各综一词。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向我们说明着武当山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都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我们并非单纯地从某个单一方面去理解,还有很多之谜有待发现和考证,也许我们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去解释会更为准确。

作者:赵本新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