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青货烧制官窑

          ——武当山发现数百座明代青货官窑

武当山文物局为了配合武当山新区建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把石家庄作为普查第一站,普查组下设四个工作组20余人,对这一区域进行拉网式调查、走访,涉猎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石家庄与老城区比邻,与武当山玉虚宫之东天门、北天门接壤,古之莲池、仙都桥、马公堰、香炉院、夏天官旧址极其夏天官坟茔就坐落在夏家曼等地的区域内,这一带且又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段,地下有可能埋藏着更多的古遗址、古墓葬、古村落等文化遗迹,因此,新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局的首选。

在短短的二十余天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仅在石家庄村就发现大小古寨四座、夏佳曼等处古墓葬数座、古井二口、天门一座、太山庙、财神庙遗址各一处、仙都桥一座、大型明代古代青货窑址较为完整的73座,当属明代官窑无疑。其中古窑主要集中在石家庄村3、4、5组,杨家畈村1组,地名古称之为“窑湾”。据走访,石家庄3组古名为黑窑场,这里有“窑沟”、“窑坡”等有关窑的多个地名。据百姓口碑相传此地过去有大小“72口窑,金银18窖。”窑是专门为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供应黑货之用,考察结束时,武当山地区远远不止73座窑,而是100多座明代官窑。其中,损毁的不在期内,据初步估计这里不下一百五十座。古窑,完残程度不一,均为椭圆形,若倒立的蛋型,多为小型窑。小型窑内膛直径1.95米,高不足3米,鼓形,窑堂内有烟道,口径23×30,24×50厘米不等,窑内膛红烧土厚度可达一米多,由此可见窑的使用年限较长,其中13座保存完好,基本无损。均为封闭型形状,老百姓称之为“夜壶窑”、“柴窑”。大窑,内膛直径3米,为专门烧制金砖和大件脊饰的窑口,经现场考古发现存有大量的青砖、方椽、圆椽、瓦饰和金砖等构件,其中一窑口底部还剩余几层铺地方砖没有出窑,也一并被发现,与武当山现存方砖没有丝毫的差别。夜壶窑与柴窑,均为当地老百姓称谓,以小取名,或用柴烧制。历史上也有著名的窑口——柴窑,据史料传,柴窑,为后周柴世宗时期,以其姓柴而故名。为五代时期一大名窑。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荟》、《清秘藏》、《事物绀珠》、《五杂俎》、《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认为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器物都叫“柴窑”;另一种认为吴越秘色青瓷器即“柴窑”。当然,这些窑是以瓷器为主。而武当山则是为皇家庙观定制的青窑,或者称谓黑窑。

 

 

 

 

 

 

 

 

 

 

 

 

 

 

由此可以看出,武当山的柴窑与河南历史上的柴窑并不是一回事,这里的柴窑只是用柴烧制青货而已。虽然如此,但武当山柴窑的价值绝不可低估,它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窑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是封闭式,其它为敞口式,武当山明代青货质量较高,它虽经历了600年仍保存完好,说明它与该窑的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夜壶窑(柴窑)的特征:体型较小,为倒立椭圆形,内有烟道,窑壁较厚,封闭式。非建筑材料所建,随山就势开掘,尺寸要求不严,大小接近,建造者一般目测大概即可。

武当山夜壶窑(柴窑)的价值:

1、古青货窑址,其数量之多,尤其是象这种规模性的建筑窑口在全国迄今为止尚属首次发现;

2、窑为封闭式,与现代窑有较大的区别,为研究明代艺术构件和青货烧制技术提供了实物依据;

3、窑口作为明代武当山官窑,本身就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4、窑口烧制时间短,质量好,成品率高,速度快,每礼拜可烧好一窑,每窑约出产品1—1.5立方;

5、根据该窑口窑壁的厚度(内膛火烧红厚度达1米)推断,以及有关武当山历史文献记载的建筑修缮情况分析,窑口可能持续到清代中晚期甚至更晚,这个延续数百年的窑口,且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久等,它的发现,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6、依山就势建造,工匠按地形开凿窑口,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严格推行了永乐皇帝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政策,工匠们灵活运用,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7、据现场发掘的构件与该地的黄土成分分析石家庄土质好,黄土里含有沙等成分的比例适当,适应作砖制品和艺术构件,为今后烧制青制构件的成分比例,提供了依据。

8、运输快,能及时供应,补给不足,距修建武当山大本营(玉虚宫)最近,只有2—3公里而已;

9、分工明确,减少浪费,便捷、功效。可化整为零,也可集中烧制某一产品,又可根据某宫观需求量,下任务单各个击破;

10、能够将其完整保护,为武当山新区开发利用、传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享受古代文明,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11、武当山官窑烧造,解决了各宫观建筑材料供给和避免了长途运输以及节约成本的难题。

12、因地制宜,大小随地势而定,尺寸不一,为竖穴式,内堂并不重新用砖另外砌筑,省工,灵活,造价低,建造速度快。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史上有大量的青货供需,青砖因大小不等,一般大城砖每85-90块为一立方,稍小的约100块左右每立方。古代庙宇体量较大,墙体较厚,每间房屋约100立方有余,明代武当山有2.2万余间道房,约需城砖180——200万块;碑亭12座,每座约需城砖10万块,12座共需120万块;宫墙每宫按6000立方米计算,大小宫观共计按20处计算,约需12万立方,供需12万块;山门20处,每处约需2000立方,共需18万块;它建筑约需古城砖12万块(不含其它的祠宇、庵堂等),还有亭台楼阁、路桥、建筑基础等等,整体建筑约需古城转约12万块。所需总砖量约374万块。

地墁平均每间地墁约80平方米,共计1760万平方米的地墁方砖,约需5万多块。

窑址的吞吐量按300座窑计算,每七天一窑,每年按52窑每座,一年15600窑,每窑可烧出成品砖2000立方左右,每年可以烧制3120万立方,城砖约31.2万块。如果每天不断地烧制,12年约烧制374.4万立方。与前面计算的方量刚好相吻合。

其实,这里窑址远远不止300座窑,沿河两岸大约有350——400座,另外,在遇真宫仍然也保存有古窑遗址两处数十座,总计有400座有余。其中,烧制青砖至少有300座,烧制地墁和瓦件、脊饰、小跑等艺术构件也大约需要150—200座,才能满足武当山各宫观庙宇的青货供应。以上没有计算琉璃构件数量,这个数量减掉,应不低于150座窑常年烧制。

通过计算得知,武当山宫观烧造青瓦、青砖等黑货构件地,应该在杨家畈窑湾及其附近遇真宫周边等地无疑,同时应正了这些窑址就是武当山青货烧造的窑场,它对研究明代宫廷御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作者:赵本新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