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深处藏古刹
---官山罗汉洞纪实
武当西望,青峦苍茫。群山交臂,众峰嵯峨。
沿着官房公路深入,过官山河水库,越分道观,渡孤山河,弯过了几道回线,翻过了数座山,远远就冒出了几座山峰,像仙人栽种的一颗颗巨型的萝卜,状若圆柱支撑着蓝天,峭壁犹如刀削,乃鬼斧神工,壁昂然,崖寸草不生,老百姓将这些山峰形象地呼之为“柱头峰”也叫“柱头岩”。远远看去,景色十分迷人,没有神仙的“牵拉”我们的心却早已被那梦幻般的奇景所吸引。
官亭稍作休整,此地乃明代达显贵人憩息的场所。我们顾不上疲劳和寻根于“官亭”,就匆匆沿着一条茂密的林地向前靠近,沟深水长,两岸生长着长长的松树林,其地名为松树沟。沟的尽头有两座山捧拥一峰,峰不高,但翠绿,中部石壁外露,形如石豹儿,故取名“豹儿峰”。下有大片的土地,地势开阔,左右有涧水溪流,面对鸡鸣峰,峰之巅有山寨,寨下建有一座佛教大寺院与罗汉洞遥遥相对,两地海拔不相上下,但山峰这里显然低了一头。罗汉洞正在豹儿峰之根部。这座大坪里,相传佛洞为南北朝时期佛徒所凿,后人记始祖为“杨结迁民”之时创建,因该洞为佛徒供养罗汉的地方,故取名“罗汉洞”。佛教供养石佛的地方通称为寺,因此,罗汉洞又叫“石佛寺”。
石佛寺前有两颗大银杏树,胸径达一米多,耸立在殿宇前的两侧,树高约五十多米,树冠越四十米。古树的年龄已经证明了佛洞久远的历史,从现存的碑文记载,原古碑或斑驳漫漶,或损毁不存。仅存有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杨结后代杨学率兄弟七人不惜重金,重整修殿宇,复彩金身,为了使其不再受到外人侵占,永远用作香火圣地,特出资划分了四至边界。十六年(公元1503)由佛徒圆惠、圆智等僧人再次勘定风水,兴建了南禅殿一座,造罗汉堂三间,并昌众募化,善结良缘。古路垭观音寺住持、圣水寺住持等百余人积极响应,慷慨解囊。可惜明末再次被被焚,佛徒无赖与生存,迁离了此地。清末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至咸丰三年(公元1853),历时十一年,官山“三教堂余道人”又慕资重修罗汉洞殿宇及门厅、配房等房屋数十件,使香火重燃,遗憾的是好景不长,清末又重焚于火,仅存墙体、佛洞及石佛三十七尊。由于地处荒郊野外,犯罪分子盗割严重,大部分石佛的头颅已被盗割无存,仅存三尊较为完好。
其旁有洞窟一,深阔数平方米,洞窟保存完整。窟外地势较为平坦,但已经荒芜。左前方有一片墓地,能够辨别清晰的墓葬大约有十余座,其中有清代寿龛一口,已经裸露外部,龛为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体内已经淤满黄土,尸骨仍然在龛内,龛为陶土,壁薄,不如元明时期的厚重。
由于罗汉洞地势偏僻,远离人烟,水源距洞较远,地域北与十堰为邻,但有大山阻隔,西南与房邑山岚连襟,古之交通不便,受大山和河水限制,南有武当皇家庙观,显然此地信仰群众有限,渐渐失奉,因此而自生自灭,兴衰都是时代造就的必然结果。
无论与否,它同属于武当山古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当属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曾经闪耀着辉煌的一页,为促进地方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作者:逍遥道人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