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福康宁”有祝福的意思,代表着长寿、幸福、健康、安宁诸福齐备,出自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的《喻夏卿墓志》。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南岩宫皇经堂到两仪殿之间长廊石壁上的“寿、福、康、宁”四个醒目的摩崖石刻,每字高均为230厘米、宽160厘米。摩崖石刻“寿福康宁”,既诠释了道教信仰的真谛,也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最诚挚的心愿。多少年来,众多游客以此为背景拍照留念。然而,在这弥漫着和平、清平淡泊气氛的四个字背后,曾经发生过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image


“寿福康宁”的历史背景


“寿福康宁”摩崖石刻四字,都诞生在明朝,但其中的“寿”字为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礼部儒士王颙(夏言的门人)所书。时隔四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言写下“福康宁”三字。在“寿”与“福”之间,又竖刻着“明嘉靖二十年岁次辛丑八月望日刻石”的落款。“寿福康宁”四字虽非一人所写,但其摩崖的时间和工匠,则应是同人同时所刻,字迹中隐含着和谐、清静、淡泊的意蕴。可惜的是,摩崖上夏言题名已经风化,故这四字多年来一直被人误为王颙一人所书。


明朝中叶,明王朝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开始走向衰败。昏庸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不顾四面楚歌的政治形势,非但不整顿朝纲、振兴大业,而且痴迷于道教神灵庇佑,对武当山的依赖与日俱增。朱厚熜认为神能拯救一切,神是万能的,于是封武当为玄岳,祈真武大帝护国佑圣,掀起了一股“玄岳治世”的热潮。


嘉靖皇帝除了信奉道教之外,还经常服用道士炼的丹药。因此,当时很多炼丹的道士都得到了很好的地位和待遇。在大臣当中,会写道士祭天青词的人,也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比如,当时重要的大臣夏言,后来的严嵩,这些人都擅长写青词。


史料记载,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夏言当时还是个小官 (吏科),由于他生来机敏,认准了皇帝心理,于嘉靖七年(公元1522年)上书主张“分祀天下”,建议修筑大型祭坛(即现在北京的天坛、地坛)。这一建议果然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夏言立即被擢为侍读学士,接着便青云直上,升为礼部尚书,成为皇上的宠臣亲信。


由于全国上下到处筑坛祭神,以至于道观林立,但全国各地灾祸不断,田野荒芜,饿殍遍野。朝廷中一些清醒的官吏,为拯救社稷,竭力反对占卜之事。身处权力的巅峰,嘉靖皇帝内心的寂寞却无人能诉,他逐渐习惯了向神灵诉说。青词,以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嘉靖皇帝对上天神灵的虔诚之心。


夏言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礼部尚书提升到内阁。对于这次的破格提拔,夏言感激涕零。他为了表达自己与皇帝一条心,就委派亲信弟子王颙上武当山祭祀真武大帝。


王颙写“寿”字暗传忠君之心


夏言,字公谨,号桂州,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嘉靖二年(1523年),夏言以兵科给事中的身份出按皇庄,力主归还被侵占的民田,受到皇帝赞许,累升任吏科都给事中、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加少保、少傅、太子少师,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预机务。


作为才子入阁的夏言,深知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为了表达自己与皇帝一条心,就派了亲信弟子王颙上武当山祭祀真武大帝。王颙上山的主要任务,是将夏言亲笔书写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上供神灵(这四字刻于武当山南岩石殿后)。


夏言寄题“天子万年”是有一定政治背景的。嘉靖皇帝是明朝最笃信道教的一位,他整日昏于朝政,迷醉于长生,劝阻者常常被斩首。他还公开宣布说,今后若再有劝阻者面临同样下场。众大臣束手无策,夏言虽然是明臣,但慑于皇威,也只能顺从。


于是,夏言在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下写了“天子万年”的篆字,落款“嘉靖十六年丁酉秋七月之吉,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傅兼太子师、武英殿大学士夏言,门人王颙刻石”。


位于南岩宫太子卧龙床前的这块“天子万年”石碑,高244厘米、宽89厘米、厚15.5厘米,一方面“顺应”了皇帝“长命百岁”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夏言忧国忧民的心情。而“天子万年”正是他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万年永固。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礼部儒士王颙祭祀完毕,趁机挥笔写下了一个“寿”字,匆忙之中年号忘记题写了。王颙写这个“寿”从表面上看是为嘉靖皇帝祈寿,但实际上是想通过同路方士回京后向皇帝传达自己忠君的信息。


“福康宁”难佑夏言命运多舛


嘉靖十七年(1538年)冬天,嘉靖皇帝的母亲蒋太后突然病逝。在送母亲回湖北安陆安葬时,嘉靖皇帝派随从来到武当山祭祀玄武神。从嘉靖元年到蒋太后病逝,嘉靖皇帝身边只有母亲蒋太后陪伴。母亲的离去想必加剧了嘉靖皇帝内心的孤独,使他从此更沉迷于寻仙问道,每天潜心于道教修为,无心朝政。

image


这时,嘉靖皇帝知道了夏言派人祭祀活动的全部过程,极为赏识夏言,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夏言也就成为了明王朝中第一位加封上柱国的人。


遗憾的是,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已经是内阁首辅的夏言被朝中事务牵绊,无力提供更多的青词,这时,他身边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严嵩。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于“遭宫婢变”,皇帝从此“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变”。


当时,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便命人制作了5顶道士戴的沉水香叶冠,分别赐给夏言、严嵩等人。为了讨好皇帝,严嵩每次入朝时,都戴上香叶冠,还在冠上加罩轻纱,防止这个帽子坏了或被触动了,以示虔诚。相比之下,夏言认为香叶冠不是正式朝服,不适合朝臣穿戴,所以他从来不肯戴。奸臣严嵩暗中联合同党设计相斗,使夏言连连失利,接着严嵩等人又在皇帝面前大进谗言。


这时,夏言决定通过神灵来拯救自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神灵能赐给他一个安“宁”太平的日子,有个健“康”的身体,落个幸福的晚年,就是当前最大的“福”气。他虔诚地亲笔书写了 “福康宁”三字,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派专人送上了武当山。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出现了一次日全食。这时,严嵩又趁机陷害夏言,说夏言罪孽深重,已经得罪了上天。嘉靖皇帝本来就很迷信,经过严嵩这么一挑拨,便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将夏言革职。


或许是夏言的祈祷,唤起了嘉靖皇帝的恻隐之心。加之时间一长,嘉靖皇帝对严嵩心生不满,又想起夏言的好处来。于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他又下诏,将夏言召回,并官复原职,位居严嵩之上,自然遭到严嵩的忌恨。


夏言性格耿直,看不惯朝中那些飞扬跋扈的人,便斥逐奸党,包括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在内,“夏言欲发其罪,严嵩父子长跪榻下泣谢”。夏言怜严嵩老臣,故没治罪。谁知酿成大错,反被严家父子及其奸党暗算。仅仅几年后,嘉靖皇帝终于经不起严嵩的挑唆,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3月,将夏言重新问罪。此时,严嵩继续向皇帝进谗言,等待夏言的命运是诛灭九族。这年十月,嘉靖皇帝下旨,将已经罢官的夏言“弃市”——绑赴西市斩首。